|
|
|
|
姚一征(1909~1976) 原名霖瑞,又名慰农,城关镇姚家巷人。民国二十年(1931)在北平读书时,即加入互济会和左联。“九一八”事变后,系平、津学生南下示威团宣传委员会成员。与进步同学一起,烧外交部汽车,砸《中央日报》社,冲击国民党中央党部,而被学校开除学籍。后经左联派回陕西进行戏剧活动,宣传抗日。时因西安白色恐怖严重而去汉中女师任语文教师。在授课中,多选用鲁迅、茅盾的作品,结合宣传“五四”新文学运动和新兴艺术理论,引起地方反动势力忌恨,散布流言蜚语,只好与李敷仁等进步教师辞教离校,在西安协助李敷仁办《老百姓报》,宣传抗日,揭露国民党的黑暗统治。 民国二十六年(1937),姚在西安加入中国共产党。1940年3月回到大荔,争得国民党八区专员熊正平和民主人士纪仁轩等人的支持,筹建起大荔中学,并任第一任校长。姚聘任了郁达夫、丁守光、汤鞠中、赵培根、张质平等进步教师任教。一次,进步教师汤鞠中把《论持久战》和《抗日游击战》交给学生贺培烈看后,贺来还书时,刚放在桌子上,突被走进汤室的刘继文发现(刘当时任学校生理、卫生教员兼八区专署文书之类工作),不久刘把所发现情况报告专署,专署派人持枪将汤抓走。接着姚听说还准备抓贺培烈时,立刻令贺提前出走,方免被捕。 民国三十二年(1943),县长王昭旭,借运军粮之机,把仓麦在大荔高价卖出,准备到韩城低价买进,企图侵吞差价和运费,不料韩城粮价大涨,亏空180万元(法币),王企图通过全县乡、镇、保长大会将亏空巨款转嫁于全县人民。姚在保长大会揭发了王的阴谋。随后,又与参议员赵松泉组织当时的进步人士20多名联名赴省上告。当姚刚从西安返回,即被县政府派人逮捕。时八区专员蒋坚忍认为逮捕理由不够充分,又慑于社会压力,于四小时后,即放姚回家。其后,姚即去临潼中学任教,王昭旭又派两名特务前往临潼中学暗杀姚一征。幸而有人得息报信,当特务赶至临潼前两小时,姚已越墙去了西安。时隔不久,王昭旭即被调离大荔,全县人心大快。 1949年大荔解放,姚出任第一任县长。面对新区错综复杂的政治局面,他知难而进,在建立人民政权和清匪、反霸、土改、镇反等运动中,坚持党的立场,正确执行政策,挫败了阶级敌人的阴谋活动,使全县社会安宁、人民安心生产。1951年底,姚调任陕西省委宣传部文艺处副处长。 姚一征在青年时就热爱戏剧,离开学校后,仍念念不忘通过文艺活动寻找革命道路。在上海通过左联参加专为工人演出的“无名氏剧社”,担任导演并上台演出。 在两任大荔中学校长期间,姚经常通过讲坛和课堂,用戏剧向学生揭示社会矛盾,激发革命志气。抗战中期,“大荔牖民学社”(乙班)改名为“抗建剧团”,熊正平和姚兼任正、副团长。在省文艺处工作后,专攻戏剧艺术。1952年,以西北演出团副团长兼支部书记身份随团赴京,参加全国第一届戏曲会演。姚吸取各家之长,决心为秦腔推陈出新下番功夫。第二年,省委决定成立“陕西省秦腔实验剧团”,姚选择以三原县私营戏班“明正社”为基础而组成。对落实文化部、省委提倡戏剧正规化,“向剧场艺术”发展的指示起了推动作用。1959年,调任陕西省剧目工作室副主任。成立了“关中挖掘组”,广泛收集民间戏曲遗产,进行采制录音,举行老艺人会串演出,把一大批濒于失传的剧目及时抢救出来。当时他还参加《中国地方戏曲集成(陕西卷)》编选工作,把一批优秀的传统和现代剧收编进去。自己又动手改编《马武打宫》(原名《上天台》)、《黑松林》(原名《两狼山》)、《韩原之战》(原名《秦晋借粮》);又与姜炳泰合作改编《万福莲》(即《谢瑶环》)。此外还改编了现代戏《阳关大道》,为秦腔推陈出新打开局面。“文化大革命”开始,下放基层改造,抑郁成疾,1976年7月1日与世长辞。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