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姚士旺(1912-1978),安塞县著名造林模范。原籍横山县,出身于贫穷的农民家庭。年仅8岁,就给地主放羊揽工。1936年逃荒落脚于安塞县坪桥乡窑沟村。解放战争中,踊跃支前抬担架,参加了青化砭战役。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66年到1978年任窑沟生产大队党支部副书记、林场场长。 士旺和他的伙伴们,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在既无资金又无住房,育苗的树籽还要自采的困境中,奋斗不息,造林不止。艰苦创业12年,造林4200亩。并在林场办起了鹿场、猪场、药材场和粉场,新打窑洞11孔,场员增加到13人。功夫不负有心人,昔日裸胸露体、荒草不长.5公里长的碾华沟,终于旧貌换新颜,林业、副业都引人瞩目。窑沟出了名,被省上评为先进单位,士旺多次光荣地出席了省、地、县先进代表大会。 士旺从54岁起步,在知天命之年,背负重担,造林12年历尽创业的艰难,终于实现了他“给子孙留下一片荫”的愿望。在狭窄、潮湿的土窑洞里容身,熬过挨村逐户收集树种的劳累。为满足大面积造林的需要,带领场员往返徒步240里,出入延安、甘泉的梢山密林,采回了500公斤树籽。12年里有多少个日日夜夜,他总是天不明就出工,不是上山务树,就是给场里打窑洞。中午在山里干活,他怕往返耽误时间,就在山里吃饭。饥啃干粮、渴饮山泉。晚上别人休息了,他却坐在灯下编筐子,或者到鹿圈、猪圈去看看。他好像被钉子钉在林场,甚至忘了儿孙满堂的家。1972年老伴去世,他仅请了3天假,一料理完丧事,就心急火燎地匆匆赶回林场。12年没有回家和亲人过一个团圆年。大年初一,到山里给他送年饭的几个孙儿、孙女问他:“你年年都不回家过个团圆年,就不心疼我们?”他摸着孩子们的头说:“要想富,多栽树,爷爷就是心疼你们能过上好日子啊!” 林场树木满山、果杏成园,士旺从未私自摘取一颗果,没有拿走一根柴火棍。他常说:“打铁先得本身硬,管别人容易管自己难啊,林场是全队人民的希望之神,一草一木都是集体的,我们怎能随便据为己有呢!”他把林场看作命根子,谁毁坏树木,他都处罚公正、铁面无情。一次,他嫁在外村的女儿和几个社员上山打柴,把林场的一些酸枣刺砍了。他知道后,气得两眼冒火,狠狠地把女儿训了一顿,坚持按制度罚款。有人说,按制度初犯教育,再说她又承认了错误,并把酸枣刺背回林场,这次算了吧。士旺却说:“对自己的亲属要严一层,要不,把我的嘴封住了,怎么再去管别人呢?”他马上通知队里,硬是罚了女儿3元钱。 长期过度劳累,士旺患了胃癌,胃经常疼得头上冒汗,他始终瞒着众人,坚持劳动。1977年冬天,病情急剧恶化,大口吐血,县委派小车接他住院治疗,但是只住了几天就出了院,又回到他魂牵梦绕的山林。这年腊月,士旺起居都很困难,他让在林场侍候他的二儿媳妇扶着,一摇一晃,向鹿场山坡挪动。实在走不动了,硬叫养鹿员把鹿赶到窑里让他看看。他伸出骨瘦如柴的手,抚摸着小鹿,亲切地对养鹿员高步强说:“我病的不行了,你是党员,一定要把林杨坚持办下去!” 1978年2月11日,是窑沟村民永远难忘的日子。士旺知道自己不行了,他把干部和家人叫到跟前,再三地叮咛:“我死了,你们一定要把我埋在林场最高处——倒座峁上,我要给你们看守山林,永远和林场在一起。”士旺在闭上眼的最后一刻仍牵挂着山林,牵挂着那片留给子孙的荫。时年66岁。 遵照士旺遗愿,遗体安葬在倒座峁。1990年植树节,省、地、县有关领导和坪桥乡窑沟村委会千余人,举行了隆重的立碑奠仪。士旺的光辉业绩,千秋永志。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