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友于 李友于(1905~1938),字右卿。本县南阳乡龙里村人。书香世家,父李介夫系晚清优贡生,曾任陇州知事、周至县教谕、扶风高等小学堂山长等职。友于受父熏陶,少有大志,勤奋好学,民国十年(1921)毕业于扶风县第一高等小学,考入省立一中,因深感国家孱弱,军阀割据,旋投考黄埔军校(第四期)。十五年(1926)毕业,参加北伐战争,历任排、连、营、团副等职,卒后南京国民政府追之为陆军少将。 二十六年(1937)全面抗日战争爆发,李友于随所在部队由江南开赴华北前线。时任13军89师529团1营长,他从前线给父亲来信说:“……儿受命之日,心情激荡,扶危定倾,誓雪国耻,赴汤蹈火,义不容辞。望大人珍重,静待捷音……。”在师长王仲廉、团长罗芳珪率领下,参加了抗战初期的绥东之役,亲自指挥,获得了百灵庙战斗初捷。北京沦陷后,友于与团长率先头部队抢占南口,选择险隘马鞍山、虎峪村、苏林口一带,与日军精锐坂垣师团十数倍之敌浴血奋战,抗敌20日之久,打破了日军“三日拿下南口”的神话。南京中央社电云:“倭敌用步兵五千人,飞机数十架,坦克30辆,野炮60门轮番袭击南口两侧,罗团官兵与敌激战,大部殉国,但士气旺盛。”南口之役后,友于虽负伤赴山西大同治疗,但罗团已成当时名震中外的“四大名团”之一。 二十六年(1937)十月初,李友于伤愈省亲,在故里接前线电令:擢升为上校团副,并敦促归队受任。十月五日,陕西省政府在省民教馆为之举行庆功会,省政府赠其“银盾一座”,王伯明先生代表扶风各界致欢送词。友于致答词说:“离家时我父郑重指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汝为军人,当膺命保国。我决心重上前线,上报国恩,下卫国土,不捣黄龙,誓不生还。”二十七年(1938)三月,台儿庄会战序幕揭开,罗芳珪团奉命增援鲁南,保卫徐州。四月初,日寇仍以坂垣征四郎与矶谷廉价等精锐部队参战。激战三昼夜,伤亡惨重。友于鼓励将士说:“今日之战,有进无退,有我无敌,我等报国,正当时也。”使官兵士气大振,连克敌阵地三处,可直下台儿庄。四月六日下午,友于与罗芳珪团长在台儿庄外大顾栅村视察前沿阵地,被敌炮弹片击中头部、胸部,在胜利前夕牺牲,时年32岁。 李友于遗体由随从副官、本县人杜积轩背到营地,徐州第五战区司令长官李宗仁主持了追悼会,在洛阳、西安、扶风亦进行接灵追悼。扶风县民众教育馆以国民政府主席林森、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中正以及各省军政要人的挽联、战地照片,以及嘉奖令布馆,展出多年。当年农历四月八日,遗骨安葬于龙里村庄南祖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