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士仁(1886—1930) 字寿珊,麟游旧县城人,清末秀才,明兵部侍郎甄仪之十六世孙。时值清末,政纪不纲,遂慨然弃文就武,入西安陆军学堂,经井勿幕介绍加入中国同盟会。 民国元年(1911)辛亥革命后,陕西响应,他遂辍学参加。省城光复后,联络刘尚谦、田振元、李永祥、聂华等人武装光复麟游,废贪官,除恶吏。转战眉县,投效陕西民军,活动于潼关、商洛间。后以学未成,离队复入陆军军官学校深造,毕业后任教麟游县高等小学校,不久即弃职,往来汉中、凤翔等地,结纳志士。 民国五年(1916),讨袁(袁世凯)逐陆(陆建章),甄偕吴希贞,纠集人马起省西,他与杨荟桢等密谋,攻凤翔县城未下,遂连战岐山、扶风一带,所向披靡。后陆建章之子陆承武被胡笠僧计擒,陆乞和,陕西粗定,甄遂散其众,东游京沪。 民国六年(1917),他响应护法之役,西归参加靖国军任支队长,发难西路,旋克武功、岐山,既而东线告急,复转战交口、兴市、下邽、上涨渡等处,以功卓升,历任靖国军及国民二军团长、旅长等职,驻军交口、雨金达七八年之久。 民国十四年(1925),逐刘(刘振华)驱吴(吴新田),保卫交口、雨金免受祸害。翌年,镇嵩军祸陕,甄破其部梅发魁于交口,击溃麻振武于大荔。共产党人魏野畴支持留陕国民军各路将领及有关人士召开军事会议,决议由甄部镇守三原,此时泾阳、高陵相继失守,镇嵩军兵临三原城下,甄亲临前锋,设指挥部于三原城南之空空堡,与魏野畴共谋,奋战三月,终于击退刘振华围攻,确保渭北重镇三原之安全,并几次冲破镇嵩军封锁,为西安输送物资。后以战绩卓著,1927年1月,被任命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军第三师师长。选为国民党陕西省党部第一任执行委员。 此时,他广交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与魏野畴、杨明轩、杨晓初、亢新斋、刘味冬、许权中、陈冠英皆有交往,师部设政治处,赵伯经、惠有光、张建颖、姜金铭、阎揆耀、魏书林、何维桢等共产党人和有识之士作宣传教育工作,有共党人王泰吉任学兵队长。同时资助进步青年李振轩、阎立三,田建刚等到广东、四川讲武堂求学深造。 民国十六年(1927),“四·一二”政变后,蒋介石背叛革命,开始“清党”,甄为掩饰耳目,令进步军官严培林、刘筱浦等暂避其锋外,军队内之中共党支部仍然正常活动,为学员讲授共产主义课程,到兵营、农村开展宣传,组织亦有发展。先后有受“清党”之迫害的张耀斗、杨明轩等多人陆续在甄部避难。雨金有“小莫斯科”之称。 1928年4月士仁率师进剿吴山两千之众的王友邦匪部,月余未克,乃以佯走暗袭之计,卒覆其巢。回师咸阳,又奉命西辙,路过武功,扫除称霸该地之党海楼,途次扶风,剿灭陈丰志,到达岐山,韩廷芳输诚,到凤翔后,配合冯部宋哲元,全歼军阀党玉琨,宋以甄精明干练,曾予嘉奖,后因甄军中多有进步人士,遂生疑心,贬为旅长。延至1929年春,又解除全部兵权,简任陕西省印花局局长,旋又筹办陕西难民收容所,渡河至晋,抢救灾民,活人无算。 1930年蒋、冯、阎中原大战,陕西兵祸饥馑交集,民难忍受,纷纷揭竿起义,甄以陕西游击司令名义,建节凤翔,收编陕境各地武装,东至商洛,西至千陇,南至秦岭,北至长武之武力,纷纷投效。不意主持陕政之刘郁芬,故出难题,令甄对分散驻扎在广阔地区不易集中的部队限期速集千陇,否则按匪剿除。斯时陕西人民,饱受压迫,各界士绅人人自危,遂拥甄树帜以解民悬,甄乃顺从民意,在凤翔召开整编大会,将所部编为13师,以杨万青、毕梅轩等人为师长,牟文卿为参谋长,邓林生为秘书长,自任总司令,号称西北民军,与刘郁芬抗,许多进步人士、爱国分子如刘莲浦、刘振卿等皆热烈响应。斯时,南京政府又施以笼络之计,委甄以西北讨逆军总指挥,促其倒冯。士仁并未中怀,遂整肃军纪,修明吏治,与靖国军元老刘允丞,甘肃回民首领黄得贵商讨团结反蒋之计。深得于右任、杨明轩先生之赞许。 由于甄部迭克岐、扶、兴、武,直指周、户,分兵乾、醴、邠、长以钳形之势进逼长安,杨虎城又兵屯潼关,刘郁芬遂率残部逃山西。西安士绅,组织和平期成会,请士仁进驻西安,甄未从,将司令部移至三原,期待虎城进省主持陕政。是年秋杨率部进驻西安,出任陕西省政府主席。不久,蒋介石派何应钦来陕授意,利用甄部叛徒尚道源和各派系间之矛盾,借刀杀人,请甄晋省议事,甄以与虎城莫逆,毅然而往,竟陷其计,临刑前杨任迁求嘱后事,士仁仰首激愤而语:“只知有国,不知有家。”遂被杀害。省派尚道源、李云溪到凤翔收抚甄部,被杨万青等人缚而杀之,全军挂孝志哀,后其部属分化瓦解。 士仁谦恭沉勇,不为私谋,治军有方,官兵悦服,为桑梓捐资创办学校和寿珊图书馆等公益事业。对家庭子弟及亲朋训诫尤严。一次甄之甥女,因家事争吵而暴亡,县拘其翁父系狱,甄与妹一便笺上书曰:“爱甥惨亡,令人心痛,金瓯既碎,顾之何益,翁偿其命,法礼有亏,倚势弃律,厥损吾誉。”遂释其父。其弟甄士敏在西巷小学任教时与人有隙,有倚势欺人之举,春节在大门上书;甄氏二世,三长高校,谁云天不眷儒流;敏也一身,五办毕业,敢谓人岂奈我何?”之楹联,被甄得悉,来信称:“蒙先人之余德,兢兢业业而为之可也,竟以小学校长而傲气已显于面而扬于背,若中学,若大学,更将何如?”由此可以观察到他的优良品德。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