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彦斌(1905—1991),陕西旬邑人,长工出身。1935年参加革命,1938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先后在陕甘宁边区旬邑、鄜(富)县任副区长、区长。1940年,在延安行政学院学习。1942年著名的大生产运动中,受到边区政府的奖励,林伯渠主席为他题词“冲破一切困难前进”,以表彰他的功绩。1949年4月,随军南下参加了扶眉战役。眉县解放后,他任县人民政府第一科科长,1950年任中共眉县县委组织部部长,1953年7月任县长。1956年调陕西省行政干部学校文化补习班学习,结业后留校任行政处长。1961年重调眉县,任县委副书记。1965年,调任宝鸡专区纺织品批发站党支部书记。 彦斌两次在眉县工作了十个春秋,在全县人民心中留下了一个共产党人的光辉形象。他那淳朴敦厚、实事求是、廉洁奉公、密切联系群众的本色和作风,深受人们爱戴。在县长任上,正值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县人民政府尚未设副县长,一切政务的决断由他一人负责,工作担子相当繁重。可他每年还是以二分之一的时间,深入农村,调查研究,体察民情。他身背挎包,徒步走遍了沿山的沟沟岔岔和平原大地,穷苦人家的草棚院落、村上的场房、饲养室的热炕上,都是他工作和联系群众的好地方。1956年,槐芽地区“稻田热”疫情流行甚烈,他一接到区长田振民的电话报告,立即奔赴疫区,挨村串户走访察看,从清晨跑到深夜,亲令县卫生院和防疫站,派出医疗队限期治疗,及时控制了疫情的蔓延。 1961年,彦斌从西安重返眉县工作时,已是56岁的人了。当时正逢百日大旱,农民心急如焚,身为县委副书记的他,在38度高温下,上到渭北高原最穷苦的杨家塬(今属马家镇),发动和组织群众抗旱。他身先士卒挑着水担,同群众一起点灌了百亩玉米。农民说:“老县长与我们心连心,同干同流汗,我们战天斗地有信心,旱气不灭,我们不歇。” 1963年,他率全县稻田地区近百名大队、生产队干部,到长安县皇甫公社学习水稻栽培经验。1965年,他带县农技站王正海在“米王之乡”积谷寺村(属齐镇)蹲点数月,同干部农民促膝谈心,广交朋友,查清了稻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老品种“倒拉毛”退化,以致产量太低。于是引进推广了“云南白”、“南京11号”等新品种,很快恢复了1200亩稻田面积,还扩增了300亩。 彦斌对人宽厚,对己严格,从不利用职权沾公家的便宜。一次,县政府机关倏补桌凳,木匠把刨花柴抱给他家灶房,他回家看见了,立即亲自抱放在机关灶房,并说:“这是公家的,私人不能用。”他生活简朴,随身常带一个针线包,下乡工作,衣裳破了,钮扣掉了,就戴上老花镜缝补。一次出差西安,随员给他登记了个双人房间,他问清每晚房价为1.2元后,坚持住0.7元钱的通道。 彦斌晚年不幸双目失明,以86岁高寿与世长辞。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