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游回眉不久,关中大旱。九月,李柏又离开了故乡曾家寨,携眷逃荒到凤翔县西房村,寄寓在一位姓亢的友人家中,生活穷迫异常,“釜无米汁,灶无炊烟。”有时全日断食,有时隔日只吃一顿饭。康熙三十一年(1692)三月初四日,又全家南逃汉中,后侨居于洋县。在客居凤翔和洋县的几年中,他写下不少名篇,如《西迁》、《老人》、《可以集叙中》,就是他当时遭遇、心境的写照。他说:“壬申三月,避地汉中,亦日惟菜粥两餐而已。自信性能安贫且好读书,好与客谈山林,好看剑,好吟诗作文,好蒲团静坐,好临水把钓,故终日乐有余而未尝有戚戚不足之意。所不足者,好饮酒,然汉南山水,亦自醉人,虽非泌之洋洋,可以乐而忘饥,然汉山苍苍,汉水汤汤,亦可醉而忘忧也。” 李柏的文笔早已声振江南各地,因此在汉南客居三年多的时间里,洋县知县曾两次请他纂修《洋县志》,他以老年多病为由,婉言谢辞。租种薄田数亩,以为生计。但因耕田事与当地人发生纠葛,使他一筹莫展,在《难耕》诗中写道:“……耕非难,贫而耕难,贫耕非难,贫而耕乡难!”尝到了侨居异乡的苦衷。李柏在洋县度过三年多的侨居生活,于三十四年(1695)关中大旱过后,立刻返眉,仍归入太白山隐居耕读。 回眉后的第二年,耀州知州李穆庵,请他去教授儿子,应聘入耀,住在城东二三里的孙真人(孙思邈)洞。在教书之余,芒鞋竹杖,形影相吊,徜徉乎山水之间,生活得非常安闲、舒心。康熙三十七年(1698)夏,他年近古稀,仍情趣盎然地游历了祋(今铜川)五台山。关中各处名胜古迹很多,如西岳华山、临潼华清池、长安大雁塔、大小兴善寺、未央宫故址、岐山周公庙、五丈原、宝鸡钓鱼台、古陈仓和关中诸陵,他在一生中不知去了多少次。至于郿县境内的凤泉汤、钟吕坪、拔仙台、清湫城、普救寺、九珑寺、达摩洞、斜峪关等,更是常游之地。他每到一处几乎都留下诗作。 康熙三十八年(1699),一日酒后跌床,从此卧病不起,李穆庵恐其有失,忙派人将他细心护送回曾家寨。两年后,终因年高体弱,于四十年(1701)七月二十四日,寿终正寝。 李柏的政治思想要点是:(一)同情劳苦民众,抨击社会不平,指出治理国家必须“以德德天下,即以民为重”,“功在天下,道行万世”,不能“利为一家,贼在天下”;认为明末社会动乱的原因是:“笃实君子在草野,虚妄小人满朝廷。上欺其君,下虐其民,民不堪命,聚而为盗。盗满天下犹盗满朝廷也”;不满清廷民族压迫,立志“存铁心,养铁膝,蓄铁胆,坚铁骨,以铁汉老可也。” 李柏的著作有《一笑集》、《勤学通录》、《麟山十二诗》、《可以集》、《蕉窗墨战》、《南游草》等,而后人所辑《槲叶集》(四卷)为其代表作,今仍传世。李柏被《清代七百名人传》收入文学类。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