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柏(1630—1701),字雪木,号太白山人,郿县曾家寨(今属槐芽镇)人。祖籍汉中府城固县,其七世祖徙居于郿,遂为郿籍,兄弟三人,柏居其仲。明末清初文学家,与周至李颙(二曲)、富平李因笃(天生)齐名,世称“关中三李”。 柏之父名可教,颇有文学造诣,善诗文,尤喜西晋陶渊明之诗。一生未应考出仕,耕读传家,恬淡度日。柏幼时,即受父亲的熏陶,亦喜陶诗。后来入私塾读书,以渊明为师,在书斋前栽柳五棵,并题诗道:“茅屋果然如斗大,诗风酒月度年华,客来陋巷不知处,五柳柴门第一家。” 李柏天资聪颖,10岁便作文赋诗。喜读历史人物传记,凡忠义、圣哲,心拜而师;凡猎取功名富贵而晨昏俯案钻研时艺八股的士子,则嗤之以鼻。一次,他把案头的时艺、八股书文一火焚之,其师用戒尺将这个离经叛道的学生痛打一顿,以示惩戒。此后他三次躲避“童试”,有时躲在野寺内,有时藏在枯井中,最后悄悄出走。被家人找回后,母亲又送至私塾。 明崇祯十二年(1639),父因病逝,家道渐衰,母寡子幼,生活陷入困境,常遭豪绅的压迫剥削。好心人劝其母让柏去应试,猎取功名,重振家声。柏迫于母命,于崇祯十七年(1644),西上风翔府参加童试,得中秀才。但试卷上他署幼时李如泌的名,却被主考官改成李如密。柏因崇仰唐代李泌而憎恶蜀汉李密,一气之下改名李柏,取孔子“寒岁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义,隐示他顽强不屈的孤标高节。是年,李自成义军攻陷北京,明亡。宁远总兵吴三桂引狼入室,清朝建立。改朝换代,使李柏的政治立场发生了根本变化,由积极准备出仕报国,一变而为消极地遁世隐居,立志“归老空林隐此身”,决不为满清效力。他甚至还抱有复兴大明的幻想。其思想流露在《看剑》一诗“壁上铁笼吼,匣中宝气生,遥知新发日,破浪斩长鲸”的字里行间。 清顺治九年(1652),柏母病逝,他毅然弃家携眷隐身于太白山大雪崖岩洞(在汤峪镇远门口内),躬耕山田,攻读诗书。十六年(1659),他在《除夕歌》一诗中自勉:“古人德与年俱醇,古人学与年俱新,侬年正三十,德与学何如?百年三万六千日,侬已空过一万余。后来二万知多少,力耕心田忙读书!”他读书涉猎范围极广,尤对经、史、子、集造诣极深。对兵书、佛学、黄老学,乃至琴、棋、书、画皆有很深的考究。 唐熙三年(1664),李柏联络岳含璞、赵琇、贾琨、薛胤等生员,上书刚上任的知县梅遇,吁请复修远门口潭谷河上埝水利。梅知县采纳了他们的建议,很快动工修建,不久告竣,并请李柏代写了《潭谷河上埝水利碑记》。嗣后,他以《凿山开渠赠梅侯》一诗称颂梅遇的功绩:“感此功德深,路巷丰碑勤。千古郿阳道,行人欢颜色。” 四年(1665),因陇西发生战事,便离开太白山房,徙居周至县终南镇友人家中。一年后,战事平息,全家又迁回。七年(1668)应聘去周至教书,寄住好友赵静斋的书楼上,教授弟子,勤学不辍。是年春,一日大雪,他作诗道:“灯寒千嶂雪,人醉一楼书……原言学董仲,聊以乐三余。”他要尽读天下书,广识天下事。九年(1670)秋八月辞馆,复回太白山房,专心读书。十六年(1677),他断然拒绝优等老秀才出仕杂职的地方贡举。他在太白山大雪岩生活了38年,朝夕讴吟,著书立说,写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后人辑其著作,刊印成书,名曰《檞叶集》。 二十九年(1690),李柏的挚友茹紫庭任职湖南衡州,寄书邀他南游衡岳。九月上旬,车出函谷关,经熊耳山到南阳,拜谒了光武祠、武侯庙,继游襄樊军事要地,写了颇有军事价值的《张献忠破襄阳》的论文。在长沙凭吊了屈原、贾谊二庙后,抵达衡州,与故友会面,两人北游洞庭湖,登岳阳楼。接着南游潭湘,东游金陵……尽兴观赏了江南风光。次年三月,他买舟北返,顺游三峡,参观荆王护国寺,在《荆王创建护国寺》一文中写道:“汉文帝惜百金不作露台,享国长久;荆王不惜四十七万金修佛寺,宜乎其佛不护国而祸及于身也!”批评了历代统治者,上至君王下至宦官僚属,指出他们为了维护封建统治,采取“愚民政策”,以护国为名,不惜巨金建立寺刹于天下,但终逃不了国破家亡的覆灭命运。出三峡,自襄城入商州、经蓝田,于五月初四日返郿,往返历时八月,行程八千余璺,饱览南国山河美景,开阔了胸怀,广泛接触了各阶层人士,加深了对当时社会本质的认识。途经南阳各县,谛听父老评说后,便悟出:“盗(农民起义军)必有所由起,谁为厉阶(祸首)而使至此乎?…‘谁胚祸胎而使名城大郡水落聚聚、千里无烟乎?明季文臣不能无罪矣!”这时他的思想完全体现在他《自述》佳作中:“结发之年学隐客,爱看乡家雪太白。一成四十年,肩背峻嶒风霜迫。只道西北千山雄,未见东南万重水。六十老去出函关,坐泛沧浪三千里。汉江乘槎到潇湘,双目炯炯射水里。爱山爱水意错落,只缘我心有所著。要使吾心无所爱,宜练名山大川不在天之外。”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