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1230—1307),字惟斗,号勤斋。先祖北海人,其父到秦中做官,遂为奉元(今西安市)人。元代教育家,天性至孝。初任府吏,与上司语道不合而隐居太白山中,后定居郿县槐芽镇。 他刻苦读书三十余年,制了一件皮衣,裹着下半部身子,终日卧于榻上,顽强地苦读不停。博学多识,除儒家经典外,对天文、地理、历律、算术之学,无不研究,且深有造诣。当时学术界舆论:“元有天下百余年,惟萧惟斗是有学识的人。”读书人到他门下求学的很多。 他德行高尚,很有威望。一次,在路上遇见一个妇女失掉了金钗,说路上再没见行人啊!怀疑金钗被萧拾得,他也不争辩便把那个妇女领到家中,把自家的金钗给她。后来,那个妇女找到了自己遗失的金钗,很惭愧地奉还了萧所给的那枚金钗。又有一次,同村一邻人深夜从城里回家,不意被强人抓住,意欲加害,村人诈称说:“我是萧先生。”强人闻听后非常吃惊,立即把他放了。 当时,元朝在陕封藩的秦王府,征召有识之士萧为秦宫侍从官,他以身体不好辞谢了。不久,又授省儒学提举,他也没有到任。后来,被朝廷相继授集贤直学士、国子司业、集贤侍读学士等官衔,他都婉言谢绝。一次,省宪大臣到他家里拜访,派一名小官先行,正遇萧在菜园子浇水,小吏以为是萧家仆人,便命其喂马,他连声就诺,等他严整衣冠出门迎省臣时,小吏很不好意思。 大德十一年(1307),77岁的萧被元武宗迫召入朝,任太子右谕德(管理太子侍从赞谕)。他带病到京城大都(今北京市)入东宫,作《酒诰》一篇呈献太子和皇帝,对朝廷中嗜酒成风、醉生梦死的腐败习气提出批评。不久,以病自劾,要求归郿。有人问为什么自劾,他说:“按照礼节,太子坐在东面,师父坐在西面,像话吗?”此时,皇帝命他任集贤学士、国子祭酒,右谕德如故。由于病发,坚辞归里。次年辞世,诏谥“贞敏”(取“谥法”“清白守节曰贞,好古不怠曰敏”之意)。葬于镇南原上(今范家寨村西),人称萧家(1959年被毁)。今镇东萧家祠堂院内有一通记载萧生平事略的“萧公贞敏石碑”,村以其萧姓取名“萧里沟”。 萧是元初著名教育家和唯物主义哲学家,封建德行颇高,注重实践,治学严谨,以《小学》为基础,重视教习章句;写文章立意很精深,言近而指远;其理学思想以孔孟为本,以周敦颐、程颐、程颢、朱熹的解说为据,与张载的关学有一定距离。当时,关中士子多出自他的门下,最著名的有吕思诚、第五居仁、鲁羽中等,号为一代醇(纯)儒,著作颇多,有《三礼说》、《小学标题驳论》、《九州志》、《勤斋文集》等。他还对地震学有所研究。在大德年间,由于关陇和河东地区发生地震月余,萧与吕域各设问答数千言,探究地震发生的道理。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