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献楼(1881—1964),慈善赈济事业家,原名景春。祖居山东省德平县,后迁居热河省朝阳(今属内蒙)。民国元年(1912)热河歉收,灾情严重,随父逃到吉林省双城县(今属黑龙江省),以农为业兼营小本生意。后因参与全国性社会救灾事业,大半生奔波在全国各地和前苏联一些地区。历任“奉热吉江四省慈善联合会”对外交涉员,总会吉林分会募捐股长、代理会长、会长,西安教养院院长,扶风教养院院长,陕甘义赈会主任,国民政府财政部陕西放赈专员,东北博济慈善会副会长,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津浦路救济专员等职。32年(1943)他62岁时,全家定居于陕西省眉县晁家庄(今小法仪乡八庄村)。 崔献楼从事慈善救济事业,始于民国9年(1920),那时他家居东北双城县,惊闻热河朝阳一带遭干冻灾害,人民陷于冻饿死亡边缘。故乡人民遇难,勾起他当年随父逃荒之苦难回忆,于是动用平时省吃俭用之积蓄,购买高粱19万斤,借给义赈会。还从别处借到高粱25.34万斤,转借给义赈会。又从吉、辽、黑三省募捐高粱266万斤。各义赈会公推崔献楼将这些粮及时以火车运往朝阳。他目睹灾区饿殍载道、土匪蜂起之惨状,深感教育民众之责重大,认为必须从“劝善”开始。首次赈济,功效卓著,颇受热河省都统姜桂题重视,并请他转告总会,再救济姜桂题的家乡安徽省毫州一带的水旱灾情,总会即赈小麦一列车运至灾区,安徽省长许世英深表感谢。 民国13年(1924),山海关一带燃起战火,杀人盈野,尸体遍地,浩劫之余,家破田荒,空空如洗,苦状难言。献楼积极奔波,以慈善名义筹设各处粥场,组织人力掩埋尸体,使生者得以度过灾期,死者不致暴骨原野。临榆县知事和绅民代表、警察厅长分别给他赠了奖状。次年,他因会务到松花江及南陵河一带,目睹江河渡船稀少,渡行困难,遂给当地购渡船两只,使之行旅称便。这时直隶(今河北省)永平、南州一带旱灾严重,他又以省分会名义在该处散发急赈。15年(1926),他在北京天桥顺治门设粥场十余处,除分会放发小麦支持外,余则由他募捐补充,时得奖章一枚。次年,江苏徐州旱涝成灾,他去徐州放赈款2万元。此时,奉天锦东、锦西、西门屯等县水冻冬灾相继发生,在吉林省长请赈时,他代表分会前往施放急赈。17年(1928)山东省歉收,督办田宗仁请赈,辛亥革命元老朱子桥将军与崔献楼等四省分会会长商定,向山东放赈募到的高粱3800万斤。 民国18年(1929),献楼参加了新组成的东北筹赈会的募捐工作。这一年陕西大旱,赤地千里,饿殍遍野,白骨为丘,急需赈济,东北四省分会公推崔献楼赴西北负责赈务。次年春,他途遭匪劫,历尽千辛,终于到达西安。恰逢扶风、岐山二县请赈,他匆匆赶到灾区,分别为各重灾区放赈:岐山县36360元,扶风县5万元,武功县2.8万元,兴平县高庙4.6万元,扶风县杏林镇3.4万元。同时,贷放籽种:给武功县5.7万斤,永寿和扶风各3.8万斤。这194360元和籽种13.3万斤,均系华北慈善联合会募捐汇运而来。他还在西府各县设粥场17处,分布于兴平县高庙、眉县横渠镇、扶风县城和法门镇、游凤镇、杏林镇、小韩店,岐山县城和益店、青化等地,粮食分别由华北慈善会、上海济生会和天津慈善家周师志供给。次年底,还发给每个穷人小麦8斤、黄豆2斤,让其过年。嗣后粥场停办,给每人每日发干粮1斤。这年他还给眉县、扶风、岐山放耕牛贷款各1万元,赈济武功、周至、凤翔各2万元。 民国20年(1931),献楼将上海哈同夫人捐助的13万元,分别发放给:兴平1万元,武功、周至、凤翔各2万元,扶风2.5万元,眉县3.5万元。5月,他奉调回吉林双城,临行将西安、扶风两教养院院长分别委托卢合夫、李敬天代理。两院经费仍由他负责募款支持。回双城一星期后,朱子桥电促他急赴江西、江苏、安徽、湖南、浙江水灾区赈济。在上海他会见朱子桥和国民政府赈务委员会委员长许世英,旋又被派赴汉口、河南负责赈务。不久,陕西关中、陕南旱灾又起,会务紧急,电促回陕。回陕后,他积极施赈,组织力量掩埋饿尸,仅在扶风杏林镇附近就掩埋三千多具。这年冬,崔献楼的社会救灾阵地又延伸到甘肃。11月,驻甘的孙蔚如、雷震中两军在定西发生冲突,双方战死一千余人,弃尸无人掩埋,他即与同仁组织力量埋葬了暴尸。接着,用上海水旱赈济会和全国赈务会水灾急赈会托付和捐助的20万元,分别施赈甘肃的定西、庄浪、会宁、永登、横水等县和陕西的一些地方。后来,回吉林时朋友送私人路费2000元,他舍不得化,全部买成粮食分发给扶风县难民。 民国23年(1934),吉林省德合、苏南、武长、榆树等县和滨州等处遭灾,他以东北博济慈善会副会长之责,同当地善士一道,从机关和人民中募款买成高粱发放给急赈灾区。次年,又给奉天省(今辽宁)黑山县水灾区募捐了3万元,重点赈济该县黑山杂木子地区。 民国26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朱子桥从南京电请崔献楼南下,救济战区被日寇赶出之难民,全国赈务会又委以津浦路救济专员之职。他一直工作到日寇迫近济南时,才率救护人员离鲁回陕。 就这样,崔献楼和朱子桥等一大批慈善救济家,紧密团结,共同努力,在全国不少灾区救人甚众。当大自然灾害稍减后,他们把救济的重点由急赈转入收容孤儿办教养院。18年(1929),当他为急赈奔忙于关中大地时,发现路上到处是被弃小儿,他认为“儿童乃将来国家之主人,焉忍其无依、饿毙”。他即与朱子桥商定,在扶风县城和西安市贫民巷创办两处教养院,共收容安置灾童2100余人。20年(1931)2月,他回东北募捐到2万元,分发给西安、扶风两所教养院。通过朱子桥联系,他将许世英、杜月笙在上海赛马收入的2万元取回,亦作教养院买粮和制衣之用。又从上海红十字会争取拨来暹罗(今泰国)大米22万斤,由献楼亲自分配:西安教养院10万斤、扶风教养院8万斤、省孤儿院和咸阳、兴平、临潼等处灾童收容所4万斤。在他冒死向陕西运米途中,又从偶遇的友人唐慕芳、郑公甫处争取到捐款七千元,用此款于两年内,在扶风买荒地5100余亩,分别在豆村、聚粮寺、李瓦村、高桥、博阳和南官村建立怀幼村4处,使教养院灾童和更多的鳏寡孤独及残疾人生活有了基础性保障,仅救活儿童即达两千余人。22年(1933),东北已被日寇侵占,他不顾个人安危,又回吉林艰难地募捐了三批共10.8万元,送回陕西,专作亓垦荒地、修盖房屋、购买牲畜农具之用,仅教养院就给了4万元。次年,又为教养院从东北募捐到2.4万元。怀幼村得到省主席邵力子准其免粮8年的优惠政策,很快见到成效。不久,朱子桥赴陕视察了怀幼村,对崔献楼的努力很满意,说:“三年未来陕西,能有此建树,欣喜过望。” 随着日寇在中国侵占区的扩大,捐款来源越加困难,献楼为了扶风教养院和怀幼村的生存,拟定了“加强农业作务,发展工副林果业,自立自养,自力更生”的方针。次年,出人意料地将十亩果园扩大到两千亩外,成立工业组,购置了1部火电机、12架织布机和织袜机、缝纫机,还安装了电磨子,办起铁器部、学校、医药处。并在绛帐火车站买地,盖房40余间,专门销售教养院、怀幼村所产之工农副产品。 崔献楼从事慈善赈济,不分省界也不分国界。1922至1923年,前苏联遭受严重旱灾,窝瓦河一带,赤地千里,饿死者日以千计,灾情之惨,难以尽述。熊希龄率领中国各慈善团体,发起大规模募捐活动,购粮百余火车皮,运至苏联灾区赈济,救活灾民无数。在这次出国赈济中,略通俄语、时任东北慈总会对外交涉员的崔献楼,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尽力犹多,曾获苏联救灾会奖状一张、金质奖章一枚。
[1] [2] 下一页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