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圆泰(1855—1914)号一清,本县丁家沟(今属小法仪镇二郎沟村)人,生于清咸丰五年(1855)十二月十九日,道教全真教龙门派第十九代传人,被称为大师。清末民初为太白山大爷海下院一王母宫住持。光绪二十六年(1900)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避八国联军之难到西安,曾赴眉地朝太白山,令圆泰为太后治病,病很快得愈,被收为义子,因其表演了一场精湛的武功又让为光绪皇帝教习武术,遂封圆泰为御前引导焚香,钦赐玉冠紫袍至道真人。太白山上院大爷海、下院王母宫实平原窗口一清湫太白庙三处为一体,他炎夏住持上院,春秋冬常住下院,总管三院道务,成为十九世纪后期眉县道会司管理太白山的实际主持人。(其得力佐证是:王母宫保管的木刻版《太白山全图》和木质《大爷海印》等三件珍贵文物,直到1983年才被焚毁。) 圆泰性善,幼失双亲,幸蒙兄嫂善待,生活有靠,想读书却无力就学。心慕道人,欲了却俗心,但不得其师。20岁后,欣闻太白山大爷海赵真人修行有德,即登山拜师虚心识字、学道、习医。后为盗所扰,随师移居四嘴山巅,师自参禅,圆泰一面学习,一面樵理生计。一日负薪归,见师盘膝安详而逝,后益信行为善。 继之,以王母宫为太白山大爷海下院,开路立会,有赢余即建改山上庙宇斋房,迄三宫殿、神鬼二洼、上下板寺一带,共增建房屋一百余间,其中修四嘴山以根本源,修养马滩(在今黑峪村境)以便憩息,修聚仙宫(在今小法仪村总门塬南)、置习良心七十余亩,以资助各处。 光绪二十六年(1900)为大饥馑之年,饿殍盈野,附近诸村百姓多向王母宫告贷,允诺稔岁清偿,一清真人欣然出粟百余石。十余年后,众民不戽前事,纷求以粮或钱还贷,而一清真人曰:“……以桑梓之谊,吾昔既视菽粟如水火,今焉可沾沾持筹、白甘为钱虏耶!慎勿言,以成吾志。”此事正好圆了他赈民济世的夙愿。 宣统时(1909—1911),秦中鸦片价甚昂贵,一清真人目睹吸食者体瘦家贫之景象,便设法劝戒至三月之久,耗费约计百金,尽出宫中。更难得者,制药物、业外科,识与不识,邀即往,不取分文,然王母宫中以他为首的30余名道人,却过着“衣惟蔽、食充饥”的淡泊生活。其风遍及山上山下各处道观,堪称“老子返幞之训”的忠实信徒。 圆泰一生德行高尚,其对师之尊、学道之诚、济世之仁与修炼心性、玄风天兴之泽,颇受时人和后人称颂。时有道徒何明仙等13人,徒孙王至信等10人,以及徒玄孙赵理鹤等多人,还有远近俗徒不下百余人。据传他曾几次赴日本讲《道德经》,日本天皇曾经召见过(日本人为他照的相片,在王母宫保存了多年)。 圆泰后期,多年静养玄功,不接人事。迨至病笃,乃唤众徒至榻前嘱之曰:“汝辈出家为道士,亦知其名何谓乎?道士者,士而有道之称也。盖道为万化之源,士居四民之首,二字之义最难担当。吾殁后戒之戒,勿为其事而无其功,亦勿窃其实而盗其名,在在鹏程,相待有期。汝师无德,□□□□法也,尚其勉旃,吾死已瞑目矣!言讫,含笑而逝,时民国3年(1914)正月初三日,享年59岁。5年(1916)正月葬于王母宫西南隅。因其功德昭著,生前,众徒给立有道碑,在碑阴《道行叙》中详述其生平和功德;逝后,又在安葬羽化因师一清张真人的碑阴,以《墓志叙》记了他语语从阅历而来,字字皆金石之音的临终遗言,对“道士”二字的精辟论述和对众徒的谆谆教诲,皆为弘扬道教文化、启迪世人的金玉良言。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