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柏惠民(1888—1940) 字筱余,一字效愚,桥底镇柏家村人,民主革命志士。家为本县富室。1904年入三原宏道学堂求学,开始接触孙中山先生革命主张,受到很大影响,后经井勿幕介绍,加入陕西同盟会。1910年,井勿幕再次从日本返回陕西,策动起义,利用柏家花园“水榭亭”召集陕西同盟会的许多重要负责人召开秘密会议,商议革命大计。会议草拟了行动计划,制定了章程,确定了通讯方法和暗语。“水榭亭”会议是陕西辛亥革命酝酿期的一次关键会议。由于革命意志坚定,柏惠民当会被推选为渭北会务工作负责人之一,督导成立各县分会。会后,与西安郭希仁、张凤翙、李凤轩等人取得联系,统一了行动步伐。为了联络同志,发展革命事业,他出银5000两,在三原设立“勤公社”,负责招待来往的革命人士,发放进步书刊,传播革命思想。在他与其他人的发动下,半年内富平、礼泉、户县、兴平、武功、泾阳、三原、耀县、白水等地纷纷成立分会,人员达千人以上。由于陕西同盟会急需掌握武装力量,决定一方面策反朝廷新军,一方面联系民间志士,建立武装组织。整个建军工作的经费,他慨然承担。接着又捐银5000两,交邹子良等人在马栏山开矿炼铁,铸造手榴弹。1911年2月,因他的革命活动渐为清廷爪牙侦翔,遂离陕赴沪。路经河南洛阳时,发现当地制造的武器十分精良,便以习武防盗为名,订购梭镖千枝、马刀千把、来复枪百枝运回陕西。同年10月,井勿幕率领渭北民军起义,民军就是用这批武器装备的。抵达上海后,柏惠民捐银8000两,支持于右任创办的《民立日报》,扩展业务,宣传革命。不久,上海爆发起义,宣告光复,人心振奋,百废俱兴,但军政费用缺乏,为支援革命,他又捐银一万两。这时,陕西革命正在紧要关头,东西两路战事告急,民军枪械、弹药严重不足。他闻讯后,请于右任介绍,以全家资财作抵押,从上海外国洋行购得步枪一万枝,大炮四门,子弹数十万发。这批军火的及时运到,振奋了民军士气,扭转了陕西革命的被动形势。他鄙视清朝腐枥政权,热心革命事业,当时很有声望。1910年陕西咨议局成立,他被选为议员,对官府传谕要议员站班侍奉的无理规定,怒不可遏,拂袖而去。同年,孙中山先生对人谈及“惠民年仅二十二岁,胆略过人,慷慨激昂,不惜牺牲”。后又题赠“博爱”二字,以嘉勉其革命精神。辛亥革命胜利后,袁世凯窃权,不久其友宋教仁遇刺,国家处于危机之中,他对国家前途忧心忡忡。1913年底回到家乡,改家中“水榭亭”为“隐忧亭”,表达了关心国家命运的情怀。他不但全力投身革命活动,而且十分关心社会公益事业。1911年,与赵菊樵等组织平民共济会,提倡工人储蓄,以救济贫困。1912年5月,捐银5000两,救助泾河两岸遭受水灾的群众,同年又捐银3000两,救济安徽沿江数十县灾民。他重视教育事业,光绪年间在本村创办效愚女子小学、男子小学各一所;在桥底镇创办惠民高等小学;在西安开办三育学堂和西岳庙女子小学;在三原设立英、算(即英语、算术)专修学堂。同时捐金万两作为本县教育基金。返乡家居时,由于时局动荡,祖业商号纷纷破产,负债累累,由巨富之家一变为乡间贫户。这时地方恶势力勾结反动军阀、官吏,对他进行残酷迫害,曾以“收债”为名将他逮捕,关押8个月,经友人说情释放。此时他家道中落,内外交困,积愤成疾,一病不起。杨虎城主陕时,予以省政府咨议,发给薪水,勉强维持生计。抗战时,移居西安,生活贫困潦倒,亲友为之感慨不已,但他并不怨天尤人,吟诗明志:“天地为庐舍,精神寄太虚。形迹虽萧条,吾乐亦如昔。”对抗战形势寄予关注,将自身荣辱置之度外。1940年3月2|日病逝,终年52岁。逝后,国民政府主席林森颁令褒扬,内有“柏惠民赋性豪迈,早岁赞襄革命,毁家输资”等语。一生资助革命,兴办地方教育及社会救济事业,耗资累计达10万两。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