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毛念修(1892—1938) 鲁桥镇(今属三原县)人,教育工作者。早年求学于西安,以出众才识赢得当时西安名流、著名学者康寄遥的器重。辛亥革命以后,目睹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的局面,决意不入军界、商界、政界,一心投入教育事业。回到故乡鲁桥镇后,提出创办新式学校的倡议,得到有识之士的支持。1922年,借山西会馆招生开学,延聘学有所成的人士任教。由于他教学内容新颖,学习形式活泼,就读的学童兴趣浓厚,从不逃学,家长们纷纷送学龄儿童入学,学生人数大增。为了满足社会需求,又多方努力,购地建校,于1932年建成一所标准较高、风格独特的新学校,命名为“私立竞志学校”,自任校长。学校建成后,开设女生班,招收数十名大龄女青年和学龄女童入学,开创了鲁桥地区女子教育的先河。为加强办学正规化,亲自为学校撰写校歌、放学歌;为提高教学质量,又赴上海、南昌、武汉等地,采购大量图书、教材、挂图、仪器和体育器材、乐器等,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1925年初夏,学校举办“恳亲会”,学生展示各方面才能,影响很大。之后,开办成人读书班,让大龄青年、商号店员学习实用知识,报名者十分踊跃。由于学校在创新提高方面所做的卓有成效的工作,一时声誉鹊起。1928年杨虎城将军亲莅学校视察,对办学成绩大加赞赏。他特别重视对少年儿童的爱国主义教育。办学之初,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帝国主义列强加快瓜分中国的步伐,遂与其他教师给三年级以上学生讲述列强侵华、军阀卖国的史实,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李大钊同志牺牲后,组织民众在校园举行“公祭李大钊民众大会”,组织学生示威游行。抗日战争时期,带领学生积极开展抗敌救亡活动,出壁报,作演讲,配合抗敌后援会的募捐活动。在他妁感召与推动下,学生的爱国觉悟大大提高。学生张亚雄(人民解放军将领)、王尚阳(曾任上海轻纺局局长)等先后走上革命道路。作为一名思想进步、热爱教育的教育工作者,也受到恶势力的迫害,但他从不畏难,仍然毫不犹豫地投入工作。1928年驻军三原的军阀魏凤楼为谋取钱财,将其绑架索赎。事后他并不消沉萎顿,而是穷且益坚,不改初衷。从教30年,毁家兴学,从一个殷实富户而至一贫如洗。一生热心地方公益事业,曾筹资创办棉花运销合作社,推广棉花优良品种“泾斯棉”,改人力轧花为机器轧花,改人工榨油为机器榨油,指导运销社运营,开展对小商、小贩的小额低息短期贷款,棉农颇受其益。办学过程中还购置留声机、收音机和小型手摇电影机、放映机,无偿给群众收听、放映,启迪民智,传播开放意识。1938年病逝,终年46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