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光蕡(1843—1903) 字焕唐,号古愚,以号行,清咸阳(今咸阳市秦都区)举人,近代著名教育家。幼年父母双亡,刻苦求学。赴京应试落榜后,绝意仕途。他认为中国以偌大之国备受列强欺凌的主要原因,在于政治腐败和经济、文化落后,痛感“专求旧学,不足以维中国之局”,从此一心学习新知识,革新教育。光绪十年(1884),募集资金,在泾阳(今本县)创办求友斋,新设政治、时务、天文、地理、算学等课程,以近代西洋科学文化取代陈腐的旧学,是为陕西讲授西方新学最早的学校。光绪十三年(1887)主持味经书院,把算学(西方近代数学)列为必修课,认为自然科学是“各学之门径”。他在书院筑造观象台,设置经纬仪,让学生实际测算,当时本县水利工程测量任务,多由其学生担当。为推广种桑养蚕,他在家中示范,编著《蚕桑备要》等书。在本县创办复豳机馆,购置日本造轧花机办轧花厂,此法很快普及渭北各县。光绪二十一年(1895),在味经书院选拔40名优等生,创设时务斋,专门研究国内外大事,成为当时陕西惟一培养政治人才的学校。后又在味经书院东侧创办崇实书院,兼任山长(校长),此书院为一所综合高等专科学校,培养高等人才。维新运动兴起后,与康有为、梁启超保持密切联系(时有“南康北刘”之称),是维新派在陕西的主要代表人物。戊戌维新失败后,被当局以“康党”解除职务,随后隐居礼泉烟霞洞。光绪二十九年(1903),受聘担任甘肃大学堂总教习,因劳累过度,同年病逝兰州。刘古愚从教30余年,培养学生千余人,其中于右任、张季鸾、李仪祉等都是一代名流。著作被门生汇编为《刘古愚集》行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