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理 字伯循,号溪田,三原人,生于明成化十年(1474),嘉靖三十四年农历十二月十二日(1556年1月23日)关中特大地震,与夫人罹难。天启间追谥忠宪。马理于弘治戊午年(1498)中举人,正德甲戌年(1514)中进士,均名列前茅。授吏部稽勋主事,后又任稽勋员外郎、稽考功郎中光禄卿等职。自幼好学,14岁时对五经就有独到见解。弘治年间,就学三原宏道书院,受教于同里王恕和王承裕,又与当时著名学者高陵吕泾野、三原秦伟、安阳崔铣等为同窗挚友,研究学问十分刻苦,“学接横渠,功著久经”,时学者都将他与宋代著名哲学家、关中学派的代表人物张载相提并论。他与吕泾野共为关中学者所宗,又与王恕、王承裕等形成关学的三原学派。这一学派的主要特点是“重气节、厚风土”,具有正直而淳朴的气质。关中督学杨一清曾赞叹说:“康生(武功康海)文辞,马生、吕生(高陵吕楠)的经学皆天下士也。”入国学后,其名声更远扬海外。安南(越南)贡使问部郎黄清:“远闻马道学名,所愿一见,今何不在仕列?”黄清回答说:“马公志高不欲为官。”使者赞叹不已;又有朝鲜国王奏乞颁赐马理的文章,遣使者抄录了他所著的《送康太史奉母还关中序》,让本国人作为范文传诵。 马理学行笃纯,秉性刚直,爱国爱民,仗义执言。正德戊寅年(1518),因跪伏宫门外极力谏止武宗皇帝南巡游山玩水,而被廷杖。嘉靖三年任稽勋员外郎时,适值议大礼,他为了阻止嘉靖皇帝推崇私亲,率百官跪伏于皇宫门前激烈谏诤。皇帝大怒,以他为首的134人全被廷杖,又诏系狱。后调文选司主事时,本部尚书万镗与马意见不合,马说:“居官不能尽道,不如回家。”万说:“相逢不尽道,休官去林下,何曾见一人。”马第二天即上本辞官回家。万镗深感惭愧,因而对马十分敬佩,常常寄书问候。马对受屈蒙罪的贤臣,敢于上本竭力为其申辩;对逢迎皇帝的奸佞之臣亦敢于上本弹劾。嘉靖五年,大计外吏(考察地方官),大学士贾泳、吏部廖纪以私人恩怨欲免去广东副使魏校、河南副使萧凤鸣和陕西副使唐龙的职务,马极力反对说:“三人督学名著天下,必欲去三人,请先去理。”使两人公报私怨的意图未能得逞,于是朝野更加佩服。称赞他:“爱道甚于爱官。” 马理一生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自举进士至谢政,无日不从事学问。常说:“身可绌,道不可绌。”曾讲学于三原嵯峨精舍,年70时归隐,又授徒于商山书院,堂上座无虚席。不仅教学生学习儒家经典著作,以居敬穷理为宗旨,而且强调学以致用,常用为官清廉的事例教育学徒,要求学生做一个有益于国于民的人。到晚年愈加谦虚谨慎,且有自知之明,能极力举贤荐能。他于嘉靖二十三年(1544)上奏皇帝《谢恩疏》中写道:“臣自揣:臣应事精详、廉正公平,不如浙江周文兴;明敏有为、文武俱优,不如朝邑韩邦奇;静正无私、屹然若砥柱,不如怀庆何塘;遇事安和、中行无咎,不如榆次周铁。此济时之才足以却胡安夏者,尚济济在野,未易悉数,伏望皇上察臣衰老,放归田野,取臣所言及未言之才,令该部斟酌任用之。”其光明磊落、忠诚恳切之情昭然纸上。在商山书院讲学期间,山巾野服,鹤发童颜,飘然望之若神仙,常诵读:“荣不足以骄,辱不足以剉,利不足以歆,害不足以怵,常不足以肆,变不足以惊,方见学力。”以自勉之。 马理著有《四书注疏》《周易赞义》《尚书疏义》《诗经删义》《周礼注解》《春秋修义》《陕西通志》与诗文集,但多散佚。现存的有李锡龄校刊的《溪田文集》12卷及补遗、续补遗等若干篇和《陕西通志》。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