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振全 刘振全(1908~1983),乾县长留乡亓母村人。从其曾祖起,刘家几代均以吹奏唢呐为生。替活人迎亲,为死人送葬,四处奔波,游荡关中,生活十分艰辛。 刘振全排行老六,人称“刘六”。长兄刘振江(即著名老艺人刘南京),人称乐行状元,笙管俱佳,唢呐尤长。二兄刘振海,善鼓板。三兄刘振铎,长于琴弦。四兄刘振合,工笛兼优二弦。刘振全自幼跟随长兄振江学艺,因为他聪敏过人,又肯钻研,所以在民间古乐的细乐方面造诣颇深。尤其是他演奏的“管稍戏”和“双唢呐”酣畅淋漓,独具特色。 刘振全年轻时,随叔父刘玉及诸兄外出“顾事”以求温饱。当时乐人社会地位低下,常常遭人辱贱。1933年,国民党二五部训处团长杨士中(兴平县西王村人)埋葬其父,同时叫乾县刘家和兴平龚家两班吹鼓手斗台演奏。两班乐手各施绝技,拼命吹奏了几天几夜,结果刘家“斗败”,杨士中分文不给。刘玉疲累过度,加上气闷郁结,得了一场大病,几乎命绝身亡。 刘振全是一个争强好胜,不甘失败的硬汉子。斗台败阵,使他狠下决心,苦钻苦练,提高技艺,一心要赢过龚家。于是他四出拜访名家,采撷各家之长,并偷经学艺,暗中观察龚家的演奏,不断揣摸,反复实践,总结出“一嘴二气三指花,舌尖挑字”的演奏秘诀,练出了一套演奏的过硬本领。 刘振全兼收并蓄,取百家之长,发展提高自己的演奏技巧。他留心研究岐山、扶风一带流行的“清曲”、“道情”,宝鸡、凤翔一带的“江湖”、“茶会”,从中汲取有用的东西,并用心领会其中的情调含义,把这些曲调记成“工尺谱”,以丰富改进和提高自己的演奏内容。 刘振全作为一个出色的民间艺人,他所付出的艰辛劳动远远超过别人。三九寒天,他面对朔风,坚持演练,唢呐上冰柱盈寸也不懈怠。为练气功,他用麦秆插入水中吹,旁边点一炷香,香未燃尽,气泡不许间断。刘家祖传曲牌《雁落沙滩》久负盛名,但刘振全仍感美中不足。为了进一步表达雁的形态、神韵、啼鸣,他于冬季北雁南飞之际,细心观察雁的飞翔,雁阵的变化,头雁的鸣叫。潜心揣摸,拟声摹形,反复推敲,终于创作出崭新的曲牌《雁落沙》。全曲分亮调(头雁领鸣)、门儿喜(迅速集合)、定钢(振翅高翔)、放牛(飞归沙滩)、绣荷包(双雁对鸣)、吞沙(吞沙哀鸣)等部分,形象地表现了大雁集合、打结行囊、列队高翔、北出雁门、平川高歌、忍痛北返的过程。他掌握了雁群的情调和复杂的感情,用唢呐自如地双吹、单吹、飞速轮番着吹。浑厚嘹亮的双唢呐,把群雁高飞、沙滩嬉戏的场景和大雁高亢、双雁对鸣的情调表现得淋漓尽致,真实地演奏出群雁飞翔中欢乐与悲凄的情感,使人久久不能忘怀。 刘振全不仅是一个演奏家,而且也是一个民间音乐创作家。 农业合作化初期,1954年秋,他看到一群男女老少在田间愉快地掐谷穗,心里高兴极了,就边走边哼,创作出《掐谷穗》的曲牌。后来又创作了《菊花红》的曲牌。他在演奏的过程中,从不拘泥于旧的一套,大胆革新创造,创作出了清新细腻、优雅动听的管稍戏《乾州道情》,在乾县一带广为流传,得到群众的认可和喜爱。 建国后,他多次参加省、地、县文艺代表会和历届陕西省民间音乐戏曲舞蹈会演大会。他的唢呐曲牌有许多被省电台、省音乐家协会录音并播放,受到高度评价。1957年2月,他和刘玺、刘文选、刘振海、刘仁、刘振香等参加陕西省第三届民间音乐舞蹈大会,被选为大会评奖委员会委员。后因病返回家乡,但仍旧热情培养后起之秀。1 979年被选为乾县政协第三届委员会委员。 刘振全1983年11月8日病逝,终年75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