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冯生民(1935—1985),市郊区印台乡窑科村人。 1953年,冯生民高小毕业回村劳动。他暗下决心学习苏联园艺学家米丘林,在本村试栽苹果。他趁放牛之机,在离村一里多远的白露塔沟底,苦干一春,一镢一镢开垦出2亩地。又抽空到山里割荆条,以一次几角钱的收入,从夏干到冬,积攒了80元钱。1955年春,冯生民来到三原斗口农场。当他看到大片的苹果园时,心里有说不出的兴奋,便将所带的钱全部掏出,连回家的路费也没留,购买了40株苹果树苗,扛了80多公里路赶到家,把树苗细心地栽在新开垦的土地里。由于缺乏经验,树苗成活率很低。他并没有灰心,继续拼命地割荆条攒钱,再次来到斗口农场。农场的树苗卖完了,他便从私人那里高价买了70株,还特意用8元钱买了一株定植3年的大树,连同树苗捆在一起,扛着步行回到铜川。在他的精心栽植和管理下,终于建起2亩苹果园。 1958年,正当冯生民着手扩大果园时,“大跃进”的浪潮席卷全国,冯生民因整天钻在果园里而横遭批判。随后,又将他送往马杓沟水库工地“劳动改造”。半年后,他回到果园一看,果树被牛羊啃死了一半多,心里像刀扎一样疼痛,悲愤的泪水夺眶而出。他一横心,冒着再次遭批判的风险,多次偷跑到果园,精心管护那些伤残的果树。不久,小果园又恢复了往日的生机。1959年,他将小果园扩大到5亩。 1960年,冯生民被叫到公社“交待问题”。公社党委书记郭学仁问明情况后,不仅鼓励冯生民好好务树,而且批评了队干部的错误做法。冯生民激动地握住郭书记的手,热泪不住往下流。他背着铺盖卷一口气跑回了果园。 1962年秋,结下的果子成熟了。冯生民怀着喜悦的心情,把用心血和汗水浇灌出来的苹果,逐户送到社员手里,全村男女老少每人都尝到了两个。其余的苹果他挑到集市上出售,所得的300元钱全部交给集体,自己一分也没留。八年的含辛茹苦,换得干部、社员的理解和支持。他向队委会提出新的宏伟蓝图,队干部挑出最好的劳力组成专业队,让他领着放手去干。经过三四年的苦干,为集体建起苹果园171亩、葡萄园9.2亩、桃园30亩,另外还在荒山上栽植刺槐300亩,每年为集体增加收入2000余元。 1964年,冯生民被共青团陕西省委命名为建设社会主义积极分子,《中国青年》杂志刊登了他的先进事迹。翌年,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文化大革命”中,冯生民顶住各种歪风,埋头务果,使只有65户的窑科大队拥有苹果园251亩,年产苹果3万公斤,收入1.2万元。1973年6月,陕西、河北、山东、辽宁等省的果树专家考察了窑科村的果园。专家们肯定了铜川苹果的发展前景和窑科村的成绩,同时也指出品种不对路等问题。冯生民茅塞顿开。第二年春,在科技干部的指导下,他带领专业队奋战两个春天,将1600株低劣品种改造成红星、红冠等优良品种。 1974年,铜川被列为全国外销苹果生产基地之一,市政府要求窑科大队扩大苹果面积。冯生民一方面注意培训青年技术人才,一方面致力于丰产技术研究。他总结的红星幼树修剪技术,使定植4年的幼树亩产达到150公斤,7年亩产高达1100公斤。 1977年,冯生民被选为大队队长。一上任,他首先制订了窑科大队果树10年发展规划。1978年,窑科村果园面积达401亩,挂果面积180亩;苹果总产12万公斤,收入12万元,占全大队总收入的24%。当年,窑科大队被评为陕西省外销苹果基地先进集体,受到市政府和省政府的表彰。 正当着手实施宏图大志之际,冯生民患上糖尿病。但他仍然坚持到果园给大家讲解管理知识,做技术示范,直至昏倒在树下。乡亲们含着泪水把他强行送进医院治疗。病重期间,市、区、乡领导多次往返西安,为他联系最好的医院治疗,但终因拖延太久,难以奏效,以至双目失明,病情恶化,1985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临终前,他一再叮嘱队干部和看望他的乡亲们:“要把果树务好!”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