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铭源(1878—1926),字西堂,宜君县西村乡石堡村人。 杨铭源幼年时期在西村私塾念书。后就读于三原宏道高等学堂,曾受到陕西省学使沈卫(淇泉)的赞赏,被学堂选拔为30名官费留学日本学生之一。 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杨铭源在日本早稻田大学学习时,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同盟会,后担任同盟会陕西分会第二任会长,并担任分会在日本创办的《夏声》杂志社经理,积极传播革命思想。三十四年(1908),杨铭源回国进行革命活动。他在担任陕西省农业中学教员和健本学堂兼职教员时,向青年学生进行革命宣传,并在宜君县发展同盟会员。在张凤翔领导的革命军中,他曾担任东路都督张伯英的总参谋长及军需长。民国元年(1912),被推举为陕西临时参议会议长。是年,铭源和李桐萱、孙瑗、高培支等人,以振兴西北文化、提倡西北实业、移风易俗、辅助社会教育为宗旨,发动各方力量组建易俗社。8月13日,西安易俗社成立,杨担任名誉社长。是年,杨铭源被选为国会众议院议员。2年(1913)4月,国会在北京开会,铭源又被众议院推选为中华民国宪法起草委员会委员、理事委员会委员,参与制宪的起草工作。袁世凯解散国会后,铭源因反袁而流亡日本。4年(1915),从日本回到上海,为邵力子办的报纸撰写星期政治评论。这期间,多次从上海去广东晋见孙中山先生,积极支持反对北洋军阀的斗争。6年(1917),南下广州,参加孙中山先生召开的国会非常会议,开展护法斗争。次年夏,护法斗争失败后,又追随孙中山先生往返于广州、上海和日本,继续进行革命斗争。9—10年(1920—1921),杨铭源回到陕西就任省教育厅厅长。11年(1922),直系军阀曹锟、吴佩孚先后战胜皖系军阀段祺瑞及奉系军阀张作霖之后,控制了北京政府,国会再度复开,杨铭源又参与国会活动。12年(1923)10月,在曹锟贿选总统过程中,杨铭源和沈钧儒等百余名议员予以共同抵制,因而被迫离京。长期的流动生活使杨铭源感染上湿疾。14年(1925),杨铭源赴京就医。由于病情严重恶化,医治无效,于15年(1926)元月5日病逝于北京东郊民巷德国医院。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