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敬斋,号柳园,柳园村人。18岁考取生员,25岁补为廪生,进入龙门书院任教,与当时韩城有声望的人士薛宝廉、高士龙、萧振东、冯瑞生等,常一同研讨通史及诸子百家杂著。清光绪三十一(1905)年,被聘入韩城县明伦堂讲授经史。苏资琛、同伯亭、贺西垣、王捷三、樊厚甫等好学之士投拜门下。民国8年(1919)春,受聘到姚庄牛家角教书,有学生60多人。他从学生年龄差异大,程度不等的实际出发,分为启蒙、中、高3班,自已教高班,选高班优生教中班,中班优生教启蒙班,因此,教学秩序井然,学生进步也快。 樊乐山对学生不打骂,不训斥,而是和颜悦色,循循诱导,既重视学业精进,又重视品德教育。他常说:“德者百业之首,有了好的品德,所学才能为世所用。否则,德劣行败,虽有盖世之才,只能祸国殃民,害莫大焉!”他除教《四书》、《五经》外,还辑录了历代名人格言,编成简要故事,给学生讲解。引导学生背诵玩味,身体力行。他劝勉学生,既要认真读书,又要爱惜身体,全面发展。读书写字,要抬头挺胸。书房卧室要窗明几净。下午课余,棋、箫、琴、画,自由活动。还提倡栽花、种竹,美化校园。每年春秋,组织踏青旅行1次,月假3日,农忙参加收种。这种教学方法和教学秩序,在当时独树一帜,很受欢迎。 樊乐山在牛家角坐馆3年后,又在渔村、周原堡、鸦儿坡等处设馆,教学10余年,学生300余人。 民国18年(1929),旱魔肆虐,年荒岁饥,民不聊生。樊乐山应聘任县救灾会会长,负责募捐粮、钱、衣物,赈济百姓。他首先捐银洋200元,接着郭宝华父子、吉锐生、冯子杰、王参禄、王勉斋、王海阔、薛逸樵、吴蓬萱、杨晓云等亦踊跃捐献,共募得粮食近万石、银洋5000元,衣着万件。救活灾民数万人,收容孤儿800余人。抗日战争爆发后,樊乐山年老居家,潜心著述,但所有诗词、文章手稿和墨迹,均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烧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