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顾炎武(1613—1682) 明清之际思想家,学者。初名绛,字宁人,曾自署蒋佣山。江苏昆山人。因居亭林镇,学者称其“亭林先生”。明亡后,改名炎武。 顾炎武少年时,加入明末江南士大夫政治集团——复社。积极主张改良政治,以谋挽救明王朝,又参加了昆山、嘉定一带人民的抗清起义。失败后,他十谒明陵,遍游华山,所到之处,访问风俗,搜集资料,尤致力边防和地理的研究。垦荒种地,访寻同道,力图复兴。他喊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这一中华民族共同的强烈心声。他学识渊博,对于国家典制、郡邑掌故、天文仪象、河漕、兵农以及经史百家,音韵训古之学,都有研究。 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在山西结识了关中名士李因笃(富平人)便来陕西,一踏入华阴就感慨地说:“华阴绾毂山河之口,虽足不出户,能见天下人,闻天下事。有惊入山守险,不过十里之遥。若志在四方,一出关门,以有建筑之便。”经过考察研究,认识到华阴不但地理优越,且有“复社”战友和学侣王宏撰等人。于是,讲学于华阴云台观。 康熙十二年(1673)九月,顾炎武二次进关,居华阴潜村(今庙前村)王宏撰家,后构屋数楹,名曰“顾庐”,在潜村居住期间,广交关中名宿通儒,以讲学和研究学术为掩护,“不露圭角”。此间,曾打算置地四五十亩,以作终生之计,但为了讲学,把此资金全部拿出与王宏撰在云台观创建了朱子祠。朱子祠于康熙十九年(1680)七月动工,十二月建成,顾炎武遂移居祠侧,讲学半年后,因王宏撰南游江淮,他便去了山西。在太原过了一冬,康熙二十一年(1682)春节刚过,他即循绛州、曲沃回华阴,不幸在曲沃坠驴跌伤。于正月九日卒于曲沃的韩村宜园。其从弟岩和嗣子衍生扶柩南归,葬于昆山。华阴潜村东南遗冢,是王宏撰对顾炎武遗物所埋的“衣冠冢”。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