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陈抟 字图南,号扶摇子。亳州真源县(今河南鹿邑县)人。与老子李耳同乡里。陈抟四五岁犹不能言。一日戏涡水之滨有青衣媪召置怀口乳之,始能言。及长,亲丧。读经史百家之言,颇有诗名。后唐长兴(930—933)中,举进士不第,遂不求于仕途,以山水为乐。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因服气辟谷历20余年。后移居华山云台观。 周世宗好黄白术,闻其名,显德三年(956),命华州送至京中。问其术,陈抟对曰:“陛下为四海之主,当以致治为念,奈何留意黄白术之事乎?”世宗不责,命为谏议大夫,固辞不受。知其无他术,放还归华山。 宋太祖赵匡胤立帝后,多次诏陈抟进京,抟拒不接受。太平兴国中,陈抟赴诏至京城汴梁(今开封),头戴华阳巾,脚穿草鞋,腰垂色丝带,太守与抟在延英殿宾礼相见,待之甚厚。九年(984)复来朝,皇帝益加礼重,谓宰相宋琪等曰:“抟独善其身,不干势利,所谓方外之士也。陈抟居华山40余年,度其年近百岁。自言经承五代离乱,幸天下太平,故来朝觐。与之语,甚可听。”宰相宋琪等问抟:“先生得玄默修养之道,可以教人乎?”对曰:“抟山野之人,于时无用,亦不知神仙黄白之事,吐纳养生之理,无方术可传,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世?今上龙颜秀异,有天人之表,博达古今,深究治乱,真有道仁圣之主也。正君臣协心同德,兴化致治之秋,勤行修炼,无出于此。”宗琪等称善。皇帝益加敬重,赐号希夷先生,留抟于京城。令有司增葺云台观,皇帝与抟屡和诗赋,数月放还华山。端拱(988)初,忽谓弟子贾德升曰:“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二年秋七月,石室成,抟手书数百言为表,其略曰:“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忘,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如期而卒,经七日肢体犹温。 陈抟幼读《易》,手不释卷。著《指玄篇》81章,言导养及还丹之事。又著有《三峰寓言》及《高阳集》、《钓潭集》,诗600余言。他潜心于精神领域的探索,精研易学玄机,务求宇宙造化之秘。抟对人体研究取得的成就,其对内功有很高造诣,还需要今天进一步发掘、探讨。陈抟曾被称为五术名家,他是继孙思邈之后有名的道家修士,对天文、地理、易数、观相、医学皆有研究。他集百家之大成,撰著《紫徽斗数》及《河洛理数》、《麻衣神相》等书。书中对手纹也有详述,这可能是他对人体奥秘从内部(内功、医学)和外部(手相)以及其联系上进行的探讨。 明人笔记《焦氏笔乘》载一则《陈抟易说》,希夷先生曰:“羲皇(伏羲氏)始画八卦,重为六十四,不立文字,使天下嘿观其象而已。如其象则吉凶应,违其象则吉凶反,此羲皇氏不言之教也。《易》道不行,乃有周、孔;周、孔孤行,《易》道复晦。盖上古卦画明,《易》道行;后世卦画不明,《易》道不行。圣人于是不得已而有辞。学者一著其辞,便谓《易》止于是,而周、孔遂自孤行,更不知卦画微旨,由汉以来皆然。《易》道胡为而不晦也。”这阐明了陈抟对易学的基本观点。据易学家考究,陈抟以《先天图》、《太极图》传世,但今理学书及《道藏》中所见只有《道藏上方大阁真元妙经图》,亦名为《太极先天之图》。据说此图曾刊于华山石壁。但近年华山道士遍山寻找尚无发现,或谓因年久已为风雨剥蚀。 陈抟还是一位书法家。当代书法家指出康有为之书法,确有照摹陈抟的痕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