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炯(650—690) 弘农华阴人,幼童之年,聪敏博学,少有文才。显庆四年(659)仲秋,年仅10岁的杨炯应“神童科”考试得中,朝廷安排到弘文馆。弘文馆为朝廷内部藏书和教授官宦子弟之所。杨炯于此取得进一步学习的机会。上元二年(675),炯应举高中特命进士,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负责管理、校订朝廷的书籍,不久擢为崇文馆学士,主管东宫典籍并教授各王子。永隆二年(681),再擢为太子詹事司直,总司东宫内外事务。 杨炯长于散文,尤长诗歌。对当时满纸阿谀逢迎、歌舞宴乐、粉黛佳人的“上官体”宫廷诗歌,尤为厌恶,极力抨击。他在为《王勃集》所作的序文中,尖锐地指责“上官体”诗歌“骨气都尽,刚健不闻”,震动了当时的文坛。 杨炯的诗歌创作扩大了题材范围,从今存的诗歌中,可以看出他冲出“上官体”的牢笼,积极进取的精神。如《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杨炯奠定了五律的基础,五律萌芽于南北朝时期,至唐初,作品仍不多,后由于杨炯和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的共同努力,五律得到发展。以杨炯今存诗看,五律占其绝大多数,在篇幅、音韵、平仄、对仗诸方面,都体现了严谨的格律。如《夜送赵纵》:“赵氏连城壁,由来天下传。送君还旧府,明月满前川。” 杨炯与王勃、卢照邻、骆宾王,称为“初唐四杰”。宰相张悦赞道:“杨盈川文思,如悬河注水,酌之不竭。既优与卢,亦不减王,耻居王后,信然,愧在卢前,谦也。” 杨炯原有诗文集,但已散失。明人张燮辑有《杨盈川集》13卷,附录一卷。 杨炯恃才傲物,对当时朝廷的达官显贵,讽喻为“假麒麟”,遭到众官员的不满和排挤。武则天光宅元年(684),杨炯之堂弟神让,反对武则天称帝,杨炯遭株连,被降职为梓州(四川三台县)司法参军,期满后,武则天诏杨炯至洛阳宫中习艺馆教习书算。三年后,调升为盈川(四川筠连县)令,出任盈川令而离洛阳时,倾城欢送。 杨炯的作品原有30卷,大部分散失,流传下来的只有诗赋42首,序、表、碑、铭、志、状、杂文42篇。杨炯卒于盈川任所。唐中宗时,追赠著作郎衔。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