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祝三 霍祝三(1879~1965),原名霍居华,绥德县义合镇楼沟村人。自幼家较贫,先在义合小学半耕半读12年,后考入绥德县中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毕业后,开始了近30年的教学生涯。 1928年,义合高小闹学潮,学生把时任校长的霍祝三的被褥扔出校门外,要他滚出去。为此,县当局逮捕了一批学生。霍祝三托人买了许多油饼送给被关押学生,又亲自跑到县政府去疏通,他对县长的秘书说:“娃娃们没有造反行为,被褥是娃们帮我晾晒时,不小心掉在地上的。”当局见霍祝三这样说,只好释放学生作罢。霍祝三因同情学生仍被请回学校任教。此后,这所学校逐渐成为绥德东区革命运动的指挥中心,霍祝三也由同情革命逐步发展到支持革命,并多次掩护共产党在这一带的革命活动。 1934年夏,在内蒙临河担任绥西工委书记的霍祝三侄子霍世杰因病殉职,1935年5月,祝三的儿子霍世英在北京英勇就义。这连续不断的打击使他更加坚定了走革命道路的信念。此后,他的家里经常秘密接待红五支队、红十四支队的队员。并为部队提供信息和一些军需物资。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担任义合区桥上乡征募委员,投身于支援抗日战争的工作中。1941年8月,被选为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并出席了边区参议会议,受到毛主席的接见。不久,他担任了边区民政厅的优抚科长,次年8月,任绥德县人民政府县长。194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8年,霍祝三升任绥德专署副专员,次年5月升任专员。 霍祝三工作谨慎,办事认真细心。白天会议上定下来的问题,晚上全要重新思索、推敲,当感到有不适宜的决定时,马上拧大灯芯,用红笔划出,第二天一早,又召集有关人员重新研究。 霍祝三非常重视教育工作。建国后不久,在他的领导下绥德创办了工农速成中学,他还把专署的一些优秀青年干部选送到学校深造,要求学校严加教导,并要这些青年每过一段时间回专署向他汇报学习情况。 根据陕北十年九旱的特点,霍祝三十分注重兴修水利工程。在他的领导下,从1951年至1956年绥德专区就兴修了好几条大干渠,使不少沟条地和川旱地变成水浇田。 霍祝三对同志的病痛特别关心。绥德县委书记杨岐山得了失眠症,他亲自为其求名医找偏方,早晚探询,终于使杨康复。专署大院内,夜里只要有连续不妍的咳嗽声、呻吟声,他都要催促通讯员前往过问。好多人的疾病,都在他的关怀下得到及时治疗。 霍祝三生活俭朴。吃面不吃精粉,下乡吃高梁米饭、豇豆钱钱饭、杂面等。虽年事已高,但下乡还尽可能坚持步行。1959年8月,80高龄的霍祝三被选为陕西省政协副主席,他仍坚持刻苦学习,直至1964年病重住院。在住院期间,仍不忘党的工作。当绥德县委、县人委的负责同志看望他时,他第一句话就问:“绥德的吃水问题解决了没有?烧炭问题呢?”还责怪看望自己的子孙说:“今天又不是星期天,为什么又来了?” 1965年6月11日,霍祝三停止了呼吸,享年86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