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光熙 霍光熙(1878~1953),字子明,人称霍三先生,绥德县义合镇墕头人。 光熙出身于中医之家,从小受中医启蒙教育。十四、五岁时,其父认为他性情倔犟,不适于从医,就将他送到义合千一恒商店,为主人赶牲口运送货物。光熙心中颇不满意,决心刻苦学医,与其父比个高低。为此,他每天坚持学会医书的一个章节或十味以上的药性,数年后,除将《医宗金鉴》、《本草纲目》等医书学完外并熟记了他父亲整理的800多个验方。此事被他父知道后,老先生告诫儿子说,文尚文德,武尚武德,你今立志学医,首先要立救死扶伤之医德! 光绪二十四年(1898),甘肃凉州瘟疫蔓延,死人不计其数。光熙赶牲口至该市时,目睹惨象,竟不顾个人安危,首先为店主人及附近群众开方、熬药、治病,救活了许多人。一个赶牲口的小伙计,一下子变成了名医、“神医”,于是他被请进该市一家最大的中医药房,一面架起几面大锅熬药,一面给当地医生传授医学技术。不到一月,全市瘟疫得到控制,当地政府再三请求他在凉州定居从医,许多被他救活的患者也给他送来了钱或物,他都婉言谢绝。当光熙动身回故土时,凉州市数百人含泪远道相送,并将一幅以全市人民的名义,由全国名绣手绣的八洞神仙的大匾赠给他。 1923年,光熙之父见儿子学有成就,才正式允许他继承自己的中医事业,在义合镇开设了同心昌药房。其间多数时间应邀去米脂、榆林、天津等地治病。凡遇穷苦患者,则分文不取。他常说:“作为一个医生,济世活人才是根本,何必贪图名利呢?” 1933年,光熙将同心昌药房搬进绥德县城,每日病人盈门,他都能认真诊治,并治愈了许多疑难病症,如赶骆驼的郝万发多年患水鼓病,农民杨越平心脏病严重,许多医生诊断为不治之症,经光熙精心医疗,均恢复健康。国民党绥德专员和城乡数十位名人联名给他送匾,称他为“中医国手”、“功同良相”。 1943年,光熙与绥德县县长霍祝三商定,以民办公助、入股分红的办法,在绥德城十字街创办医药并举的保健药社,除将自己价值500银元的药物作为股金外,下余600多银元的药品和医疗器具均无偿地献给药社,并先后动员刘汉喜、孟志刚、徐能让等名中医入社,为绥德县的保健医疗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在此期间,西北五省举行中医汇考,光熙获第一名。 1953年秋冬之际,光熙正患病,为抢救一位邻县的病危患者,竟徒步涉过冰河,患者虽然得救,可他的病却日益加重,不幸离开人世,终年75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