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马健翎(1907~1965) 戏剧作家。名飞雕,字健翎,县城小巷则人,马次峰之子。少年时,常尾随来米脂的戏班看戏,观后即兴模仿,声情毕肖。因家境日下,于榆林中学辍学后,回米脂县立高小教音乐、美术,逢文娱活动登台表演,常博得师生喝采。1931年,就读北平大学。1934年肄业,赴河北清丰师范教书。1937年初返陕北,任教延安师范,开始编剧排戏。“七七事变”后,组织部分学生成立乡土剧团,自编自演《中国的拳头》等话剧。1938年,率该团加入新组建的边区民众剧团,任编导主任,后任团长。此间,领导民众剧团深入农村、工矿、部队演出,并着手旧戏改造,创作秦腔新剧本。当年编写的《查路条》用旧戏形式反映新生活,为创作新型民族歌剧提供了成功经验。下乡演出当中,深入调查农民群众生活和艺术爱好以及各种传统戏曲。194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受毛泽东文艺思想影响和边区人民抗日精神鼓舞,创作热情愈加高涨。当年写出眉户剧《十二把镰刀》,以地方曲牌讴歌大生产运动,开新秧歌剧之先河。此前后还创作秦腔《好男儿》、《大家欢喜》、《一家人》、《中国魂》等,后以歌剧《血泪仇》、秦腔《穷人恨》获得最高成就。其剧作被喻为“旧瓶装新酒”,生活气息浓厚,时代感强烈,适应工农兵欣赏趣味,为大众喜闻乐见。它们热情歌颂了边区的民主政治和生产自救;刻画了国民党统治区和边区两种不同的社会和农民在新旧两种社会中截然不同的命运;塑造了许多活生生的农民形象。群众由衷称赞:“这些戏写得好!”“就像演我们自个儿的苦情,看得人泪珠儿扑啦啦价!”一些指战员反映:“看一场《血泪仇》,胜过一次政治课。”毛泽东、彭德怀、王震等给以高度评价。1944年,延安召开陕甘宁边区文教群英大会,马健翎获“人民艺术家”称号。新中国成立后,相继担任西北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中国戏剧家协会陕西分会主席、西北戏曲研究院、陕西戏曲剧院院长,第一届全国人代会代表。又以全部身心投入秦腔、眉户、碗碗腔等剧种的理论研究和艺术改革。一生创作改编现代剧、历史剧、传统剧60余出,均及时排演;多数出版。1962年出版的《马健翎现代戏曲选集》收7部秦腔、眉户剧。他改编的《游龟山》、《游西湖》、《赵氏孤儿》等历史剧在思想性提炼,传统艺术继承与推陈出新方面都取得很大成绩。在1952年全国戏曲观摩演出大会上,《游龟山》获剧本奖。他还是出色的导演和演员,培养了大批年轻演员和其他文艺人才。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