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鼎铭(1881~1947) 原名丰功,桃花峁镇人。出身农家,幼年受教于舅夫杜良奎家中,遍读经史子集,清光绪年间考中秀才廪生。受变法维新思潮和辛亥革命影响,喜爱史地、数学、天文,对中医理论和实践造诣较深。倡导教育,1913年和1918年先后创办临水寺国民小学和桃镇高等小学,自任校长。1916年受聘为榆林中学教员,对蒙古民族发展史颇有创见,编著《蒙古历史教科书》。热心地方公益事业,主持修建桃镇道路桥梁,创办桃镇集市贸易,提倡男子剪辫、女子放足、禁止赌博,移风易俗。1926年以后从医,1930年起在县城设堂治病,登门求治者络绎不绝,群众多受其惠,成为本县名医。1934年被国民党县政府聘为“米脂县肃反委员会”主任,起过不良影响。1937年冬,八路军进驻米脂后,在他的学生、中共党员及儿子李力果等影响和地方共产党组织的帮助下,逐步放弃前衍,思想发生重大变化,成为本县老知识分子中拥护中国共产党团结抗日政策的杰出代表之一。1941年夏,陕甘宁边区建立以共产党员、国民党员、无党派民主人士各占三分之一的“三三制”民主政权。他以无党派人士身分,先后当选为米脂县参议会议长、陕甘宁边区参议会副议长、边区政府副主席。忠诚与共产党合作,勤政爱民,尽职尽责。他对当时陕甘宁边区遭受封锁、财政困难、地瘠民贫、物力有限、军政机关人员偏多的实际情况了解深刻,在1941年10月边区参议会二届一次会议上提出“精兵简政”议案,主张“军事政治之建立,必须以经济力量为基础。在今日人民困苦、资源薄弱之状况下,欲求不因经济枯竭而限制军政发展,亦不因军政发展而伤害经济命脉。惟有政府彻底计划经济,实行精兵简政,量入为出,制定预算,以求得相依相辅,平衡发展之效果”。这一议案受到多数议员支持。党中央主席毛泽东批示:“这个办法很好,恰恰是改造我们的机关主义、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症药”。中共中央于1942年2月向全国抗日根据地发出“精兵简政”的指示,作为“十大政策”之一普遍贯彻实行。这一政策的实施,对增强根据地经济实力,减轻人民负担,提高人民军队战斗力和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以及巩固根据地,度过难关,坚持抗战,夺取最后胜利起了重要作用。他从政7年,对主管工作躬亲过问处理,不顾年迈体弱下乡调查研究。1947年3月国民党军进犯延安,边区政府转移,他坚持与群众同甘共苦。同年12月11日患急病医治无效逝世。民主政府为纪念他,将桃镇小学改为鼎铭小学;在县城南立“李鼎铭纪念碑”。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