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高桂滋 高桂滋(1891—1959),字培五。定边县城人。幼入私塾,后因家贫辍学,当徒工。清宣统三年(1911),经其姐丈郑思诚介绍加入同盟会,参加辛亥革命。翌年入陕西讲武堂。民国3年(1914)毕业回籍。组建县保安队,任队长。不久,率队剿灭了长期危害地方的惯匪杨壳子,声名大震。陕北镇守使井岳秀虑其坐大难制。于民国8年(1919)改编定边县保安队为骑兵连,任高为连长,调驻绥德。高以井久霸陕北、横征暴敛,渐萌倒井之心。适驻防河北邢台任陕西省陆军第一师胡景翼部团长的郑思诚,也有同心,屡以运送三边籍部属灵柩之名,暗输枪弹资助桂滋。民国10年(1921)春,井岳秀侦知郑高合谋,决意派兵围讨。高闻讯,仓促发动兵变,将井部驻绥德骑兵第三连缴械。率300余众西走三边。井派兵追击,高部溃散,仅8人跟随。辗转至平凉,投陇东巡防军帮统张兆江。民国11年(1922),井岳秀呈陕西督军陈树藩,行文甘肃,要求引渡高桂滋。高被扣押。得张兆江高级幕僚受云亭相救,弃官偕行,经西安至河北投胡景翼。胡见高体态魁梧,谈吐忠厚,且有郑思诚介绍,遂委任以郑团骑兵营长。经胡向井岳秀讲情,了却绥德兵变案。高返惠安堡招集旧部刘杰三等,操办军马,开赴河南,两次参加直奉战争。民国13年(1924),冯玉祥、胡景翼、孙岳倒戈,直系战败,曹锟下台,溥仪出宫。冯、胡、孙共组国民军,升高为国民二军独立团团长,在京谒见李大钊,表示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政策。次年参加马厂讨伐奉军李景林之战获胜,升任国民二军第三补充旅旅长。后与直鲁联军战,国民二军战败溃散,高桂滋加入毅军米振彪部,任第五混成旅旅长。民国16年(1927)春,在淮阴竖青天白日旗,就任国民革命军独立第八师师长。“四一二”政变,高反对妄杀无辜爱国青年,对部属共产党人,愿留者要求更名,愿去者发给路费。同年五月,武汉国民政府委高为暂编十九军军长,后改为第四十七军,参加第二次北伐战争。战后,蒋介石为清除异己,将高部缩编为第一三三旅,后改独立第十旅,开赴山东,归陈调元指挥,驻防莒县、诸城、枣庄、安丘一带。高派兵剿灭莒县惯匪黄凤岐部,并开启莒县因迷信邪说而封闭多年的西城门,便奠交通。高部在驻地公买公卖,无犯百姓,颇得好评。 时马鸿逵、刘珍年、范熙绩、任应岐等杂牌军蚁集山东,与高共谋反蒋,并派人往汪精卫、于右任、唐生智、阎锡山等处联络。陈调元对高虚与委蛇,暗将此情报告蒋介石。蒋不露声色。民国19年(1930)春,扩编高部为新编十九师,以安其心。阴令陈调元包围高部,予以歼灭。马、刘、任等人闻讯后畏而食言,反戈相向,助蒋攻高。高桂滋不甘束手,孤军奋战鲁南,独力反蒋,终因寡不敌众,被陈调元、陈耀汉、马鸿逵、范熙绩诸部围困莒县、诸城两地。高部上下一心,奋力苦撑,坚持八个月后得地方红枪会相助,突围北撤,渡河入晋,驻防平定,改番号为正太护路军第一师。 民国20年(1931)7月,石友三附粤、桂军阀及国民党西山会议派反蒋。高部随商震出娘子关攻石友三后路大捷,补充石部败兵2000人,实力大增。经张学良通融,蒋编高部为陆军第八十四师。驻防邯郸。 民国21年(1932),日军进逼热河,京津震动。高任三十二军副军长、抗日副总指挥兼八十四师师长,率部开赴喜峰口,参加长城抗战。“塘沽协定”签订后,高部入北平稍事整训,即调驻河南。 民国23年(1934)11月,高部奉调返回陕北剿共。翌年收编施文华(老幺)、张廷芝两部,击溃惯匪杨猴小。在与红军多次接触中屡受创。为保存实力,亦有感于1935年8月1日中共中央“为抗日救国告全体同胞书”所提出的“团结一致,共同抗日”的主张,遂与中共秘密接触。毛泽东主席手拟八条建议密函致达。高深感中共至诚,经协商达成六条秘密协议。 民国25年(1936).与汤恩伯、何绍南捐资修筑绥德无定河十九孔石桥,长190米,取名永定桥,并多次参加修桥劳动。 民国26年(1937),抗战爆发。高部奉调东进抗日。张廷芝营欲留陕北独立,不听调遣,高令参谋长金醒吾将张营缴械。7月中旬,高率师渡河东去,升任十七军军长,辖八十四、二十一、九十七3个师并兼八十四师师长。部队在察哈尔省独石口、赤峰、龙天一线布防。高手书遗嘱,矢志抗日。八月十七日,高部于井儿沟全歼日军一个团,首战告捷。敌酋滕井,失坐骑战刀,仅以身免。二十日,高部又于喜峰口歼敌骑兵1队、步兵1个团。两役俘毙敌军千余,缴获甚多。不料两翼刘汝明放弃张家口,汤恩伯南口惨败,致十七军位置突出,遂撤至长安岭、沙城一带,成为退军后卫。二十一师及九十七师因属蒋嫡系,撤退时,均不命而去。十七军仅存八十四师1个师兵力,渡桑干河后,拨归第二战区阎锡山指挥。循尉县、广陵大道,节节防御,在灵丘火烧岭与日寇激战四昼夜后,于9月21日退入平型关。至此,晋北关外13县沦入敌手。高部在团城口布成30里正面防线,与八路军一一五师互为左右翼。高派部挖断入关公路,敌铃木师团及板垣师团轮番攻击,高部与八路军一一五师相配合,激战五日六夜,重创日军,因自身伤亡惨重,退守忻口。嗣后,忻口、娘子关、太原相继失守,十七军退驻晋西整训。民国27年(1938)春,拨归十八集团军总司令朱德指挥。在太岳山区建立根据地,采取游击战术,转战年余,屡创敌伪,多有缴获。 民国28年(1939),高部参加中条山战役,驻防恒曲。在当地发放赈粮救济灾民,修筑道路,补修民房,并令战地服务团宣传抗日,鼓舞士气。 秋八月,其父高智病逝于西安,八路军驻西安办事处送挽幛,毛泽东主席发唁电。高派机要秘书韩一帆,以探亲为名,密赴延安晋见毛泽东主席,表示感谢。并表明誓死抗日,不打内战的决心。 中条山战役失败,部队突围渡河,驻防新安。后调渑池,担任河防,高兼中条山游击总司令。时河南大旱,赤地千里,高部节衣缩食,设粥厂20余处,并拨衣被赈济灾民。渑池民众曾以词联赠高,颂其赈济之德。 民国32年(1943)调驻甘肃固原后,杜斌丞因畏蒋介石迫害,至固原避住高处。酝酿成立“西北民主联军”,不果。中共派曹力如、齐应凯多次往返固原、延安之间,与高部秘密联系。 民国34年(1945),高奉调入重庆陆军大学将官班受训时,经章伯钧介绍秘密加入中国民主同盟。 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对十七军两次缩编。继而任命高为第八战区副司令长官,不久凋第一战区,部队由原在山东叛高投蒋的何文鼎接管,释高兵权。此后,高住西安玄风桥私邸,深居简出,极少活动,且受到胡宗南特务的监视,友人戏称其为“高级犯人”,高则说“宁为高级犯人,不做人民罪人”,并常以此论劝嘱旧部军官。高夫人叶慧贞,曾为中共地下党员杨晓初存放电台。高桂滋本人亦与杨晓初过从甚密,掩护杨晓初开展活动,将胡宗南进攻边区作战计划及兵力部署等重要情报,通过杨晓初转知延安。在杨遇险时,为其办护照,赠手枪,使杨晓初身着国民党军服,佩少将衔,偕其妻平安转移赴沪。 民国36年(1947),胡宗南大举进攻延安前,拟任高桂滋为前线总指挥,高婉辞不就。九月,蒋介石为拉拢起见,指定高为国民党四中全会中央候补委员。十月,杜斌丞被胡宗南、祝绍周密谋杀害。高悲愤异常,出钱托白伯英理其丧葬。 民国38年(1949)夏,胡宗南胁迫高夫人及子女赴渝。高桂滋欲留西安以待解放。后被胡宗南裹胁飞往汉中,借口夫人有病,径去重庆,欲携眷属赴香港,事泄未能成行。重庆解放前夕,高偕弃职来渝的任之勋避入长江南岸海棠滨一家外国人医院,得免逃台之行。 高桂滋对乡里乐于解囊,三边外出就学青年多受其惠。 民国17年(1928),陕北亢旱民饥,高捐助银洋万元,派副官返定边安排赈灾。翌年,又拨助银洋二千元,委托乡绅,筹建定边职业学校,采办制革、石印等类机器设备,聘请技师,以培养人才,发展地方工业,造福桑梓。民国24年(1935)春回乡祭祖时,出钱扩建安边小学。 新中国成立后,高桂滋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兼西北农村部副部长。朝鲜战争爆发后,出于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之至诚,捐献飞机一架。 1954年被选为政协全国二届委员。1959年1月9日病逝于北京。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