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献忠(1606—1646),字秉吾,号敬轩,柳树涧堡(今学庄乡刘渠村)人。为明末农民起义军的卓越领袖,大西农民政权的创立者。 张献忠自幼家贫,母亲早亡,少年时期随父脚贩卖食盐,年轻时曾在官府做捕快,被革职。后在榆林当边兵,因犯军纪将被处死,幸得上司陈洪范救免,杖责被囚。出狱后穷无所归。时陕北年荒,义军蜂起,献忠赴米脂入伙。明崇祯三年(1630),举米脂十八寨之众,响应王嘉胤起义,浑号黄虎,独领一队义军,自称西营八大王,作战勇敢,遒劲果侠。追随王嘉胤、王自用和高迎祥,转战于晋、豫、川、陕等省,屡建奇功。 崇祯八年(1635)正月,献忠参加了著名的“荥阳大会”。按照会议商定的办法,他和高迎祥离开河南,向东南方向进发。一路斩将夺关,正月十五日攻克了明王朝的中都凤阳(即今安徽凤阳)。因与高迎祥部将李自成不谐,高、李走归德(今河南商丘),献忠率部南下庐州(今安徽合肥)。从此,开始了他独当一面的新时期。 崇祯九年(1636)正月,高迎祥率军东下,与献忠联军围攻滁州(今安徽滁县),为明将卢象升、祖宽所败。高迎祥辗转回陕后,不幸被俘牺牲。十月,献忠联合老回回、罗汝才等部大军东进,兵锋直指南京。次年四月,尢败明军于太湖附近的丰家店,斩明将40余名,歼敌6千余众。时兵部尚书、内阁大学士杨嗣昌策划了“四正六隅十面张网”的围剿战略,令熊文灿专攻张献忠。不久,献忠在挂车河为明军所败,被迫退驻湖北荆襄山区。 崇祯十一年(1638)春,李自成在川北梓潼中埋伏大败,与献忠长期联合行动的农民军重要首领刘国能投降明军,明军云集,准备大举进攻荆襄山区。在形势急趋恶化的情况下,献忠“假借招安名色”,伪降熊文灿。他表面上对朝廷“跪拜有礼节”,实际上“矫不奉法”、“不放兵,不应调,不入见制府(熊文灿)”,驻守谷城,决不离开,借以休整军队,招兵买马,聚集人才,训练队伍,制造武器,等待时机。翌年,河南、江北旱蝗成灾,饥民遍地。献忠在谷城重举义旗,与罗汝才等部联合,于七月末在房县罗猴山大败明军,杀敌万余。朝廷震惊,处死熊文灿,又派督师杨嗣昌出京,调集各路明军,专剿献忠。从此,献忠长期担任了抗击明军主力的重任。 杨嗣昌到襄阳后,制定了一个从四面八方包剿义军的“圆盘大计”。崇祯十三年(1640)二月,献忠在太平县(今四川万源)的玛瑙山为杨所败,损失惨重,仅率千余骑北走岔漠、千江河等地。经两月休整,军力渐复。四月,率军突破左良玉防线,再度入川,与罗汝才合军巫山。杨嗣昌尾随追击。献忠以流动战术纵横驰骋五、六千里,足迹几遍全川,“倏东倏西,暮南晨北”,明军被拖日疲。崇祯十四年(1641)正月,献忠在开县黄陵城设伏,明将猛如虎、刘士杰两部几被全歼,刘士杰被阵斩,猛如虎仅以身免。献忠视明军入川、湖广空虚之机,昼夜兼程飞驰出川,攻克襄阳,杀襄阳王朱翊铭和贵阳王朱常法及大批贪官污吏,发军府库银赈济饥民。杨嗣昌闻讯后惊懊万分,在长沙服毒自杀。 攻克襄阳后,献忠率军入河南。时因与罗汝才意见不合,率军依附李自成。献忠实力大为削弱,且以多次胜利而滋长了骄傲情绪,结果在信阳为左良玉所败,损失惨重,自己也负了箭伤,于是,率残部投靠李自成。但因二人旧隙未释,自成不肯接纳,还险些被杀,幸及罗汝才相助,才得逃脱东去。后联合“一斗谷”、“瓦罐子”、“革左五营”等部,被奉为首领,兵力再度振兴。崇祯十五年(1642),进入湖广,占领武昌,称大西王。处死楚王朱华奎,用王府银两赈济饥民。设立六部尚书、五军都督等官员,开科取士,委派地方官吏,大量扩充军队。不久,因受左良玉的协迫,率军南下。在长沙发布了“三年不征、一民不杀”的榜文,对“霸占土田”的豪强劣绅采取将田地“查还人民”的政策,深受农民的拥戴。 崇祯十六年(1643)冬,献忠率军向四川移动,次年正月到达万县,六月攻占重庆,八月夺取成都,基本控制了全川。时清军入关,李自成被迫退守陕西。十一月,献忠正式建国于成都,号大西,改元大顺,设内阁六部及州、府、县三级地方行政机构。整顿军队,任命孙可望、李定国为将军。下令废除明朝券币钱钞,统一使用“大顺通宝”铜钱。颁布了新的历书,曰“通天历”。同时,献忠用免税办法团结少数民族,吸收少数民族子弟入伍,专设“茶马御使”,负责与少数民族的贸易事宜。 大西政权建立不久,清廷大军压境,献忠坐困四川,处境险恶。大顺三年(1646)春,清王朝多次派人劝降,献忠毅然选择了走联合南明、一致抗清的道路。他嘱咐义子孙可望:“我死,尔急归明,毋为不义。”八月,引兵北上,驻扎西充一带,准备与清军决一死战。岂料部将刘进忠叛变降清。十一月二十七日,刘进忠引清军偷袭西充凤凰山献忠老营。献忠未着盔甲,出外探察,不幸中箭身亡,时年41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