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张骞 (?~前114) 本县人,生年不详。汉武帝建元元年至三年(前140~前138)任朝廷郎官。当时汉境玉门关(在甘肃敦煌西)、阳关(敦煌西南)以西的中亚细亚乃至欧洲统称西域。天山以南、昆仑山以北、葱岭以东有广大的塔里木盆地(天山南段),这一带存在着36个小国,东接汉境。汉势力向西发展,首先要征服这些小国。汉时狭义的西域就是指这36个小国。其大者不过二三万人,小者一两千人,多数经营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约在汉文帝三年(前177),匈奴征服许多小国和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并在焉耆(今新疆焉耆回族自治县)设“僮仆(奴隶)都尉”,对这些小国进行野蛮统治和残酷剥削。汉武帝要截断匈奴右方的援兵,听说从敦煌、祁连间西迁的大月氏原是匈奴的死敌,因此募人出使大月氏,约大月氏与汉夹击匈奴。 建元三年(前138),张骞应募西征,一位叫堂邑父的匈奴人挺身而出,愿作向导。张骞率堂邑父等百余人由长安出发,取道陇西(今武威、张掖、酒泉一带),向西域进发。经过河西走廊时,被匈奴守军俘获,押送到匈奴王庭(今呼和浩特一带)。军臣单于把张骞、堂邑父等全部囚禁,先是威胁,继又用高官厚禄诱降,张骞不为其所动。单于对张骞不畏艰险、不屈威武的精神很是器重。为使张骞屈服,便挑选一名胡女为妻,以为这样就可以攀扯住张骞,忘掉自己的使命,然“骞持汉节不失”,虽身在北漠匈奴,却时刻惦念着自己的使命。十年过去,匈奴对他们的看管、监视渐渐松懈,当地官民对他们非但不歧视,反觉得和霭可亲。张骞等于武帝元朔二年(前127)乘匈奴骑兵外出作战的机会,买通胡人七乡氏,与堂邑父带领随行人员逃出毡帐,冒着飞沙烈日,回避匈奴哨所,风餐露宿,在上无飞鸟、下无走兽,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志的沙漠里行军。经焉耆溯塔里木河到达龟兹(今新疆库车东)、疏勒(今新疆哈什),沿天山南麓,再跨越葱岭,终于抵达大宛国界(今乌兹别克费尔干纳)。大宛国王早就听说汉朝是一个物产富饶、国力强盛的东方大国,很想与之建立经济文化联系,只是由于匈奴的阻挠未能如愿。大宛国王见到张骞后十分高兴,问明来由,表示愿与汉朝交往。对张骞以礼相待,并派向导和译员送张骞到达康居国(今撒马尔罕)。康居国王又派人送张骞抵达大夏的妫水流域,最终到达大月氏。 汉文帝时,大月氏人定居河西走廊,后被匈奴击败而西迁。当张骞抵达时,大月氏已在妫水(今阿姆河)北岸建立国家,并征服大夏。因大月氏王被匈奴所杀,国人拥立国王的夫人为王。那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社会安定,人们过着安乐的生活。张骞劝大月氏王同汉朝结盟,夹击匈奴,但大月氏对河西故土已不再留恋,又觉得和汉朝距离遥远,不愿东来再与匈奴为敌。张骞等逗留一年多得不到结果,只好回国。回国途中,为摆脱匈奴的阻挠,他不再走天山南麓,改从昆仑山北麓,沿着塔里木盆地和柴达木盆地的边缘向东。先后经过莎车(今新疆莎车)、于阗(今新疆和田)、鄯善(今新疆若尧)入羌地。行至羌中(今青海柴达木盆地附近),再次陷入匈奴军,又被拘禁。一年多后,匈奴军臣单于逝世,国内混乱,张骞乘机带上胡妻和随员堂邑父逃出,再度跋山涉水,终于在元朔三年(前126)4月初回到长安。张骞出国时带有一百余人,13年后只剩下他和堂邑父两个人回来。“他的生还,是人类历史一件值得纪念的大事”(范文澜《中国历史简编》修订本第二编)。 张骞此次出使西域虽未达到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的目的,但他目睹浯途国家的地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风俗、人情。在大夏、大月氏时,还探听到由此向西的安息(古波斯,今伊朗)、条支(今伊拉克)等国的情况。知安息多商人,文字在皮革上撰写;条支产大鸟(鸵鸟),“卵大如瓮”,国人善魔术等。张骞回国把这些见闻向朝廷报告,汉武帝大加赞赏,封张骞为大中大夫,封堂邑父为奉使君。 张骞在向汉武帝汇报西行情况时,说到他在大夏国见到蜀郡所产的邛竹杖、蜀布,经了解这些东西是大夏商人从身毒(即印度)运去的。以此推测蜀到身毒一定有通商道路,而且两地相距一定不会太远。据此,张骞自汉武帝提出两条打通西域道路的建议:一是征服匈奴,以武力打通天山南北走廊;一是通西南夷,开拓从蜀地到身毒再到西域。他的建议被汉武帝采纳,并逐步予以实施。 元朔六年(前123),汉武帝命大将军卫青率骑兵10万出定襄(今内蒙古和林格尔西北土城子)迎击匈奴,张骞以随军校尉身份出征。因他有沙漠行军的经验和地理知识,掌握匈奴军队活动特点,且“知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所以士气旺盛,长驱直入,歼敌万余,深入匈奴腹地数百里,迫使匈奴单于迁徙王城到沙漠以北(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战后,因张骞参战有功,且“广博瞻望”,被汉武帝封为博望侯。 元狩元年(前122),汉武帝派张骞探寻从四川经西南夷到身毒,再由身毒到大夏的道路。张骞率众从长安出发,经汉中到达蜀地犍为(今四川盥宾市)。张骞在犍为设营,坐镇指挥,发使五赂,出(音忙máng,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县)、出徙(今四川天全)、出(音昨zuó,今四川汉源东北)、出邛(今四川西昌)、出(音伯bó,今四川宜宾附近),分头探索通往身毒的道路。不久,五路使者陆续返回。因为这些使者出走一二千里后,即在氐、莋等地遇到意想不到的阻碍。昆明少数民族部落“无君长,善盗寇”,使节进入境内就有财物被抢,人被杀害的危险。从昆明再往西一千多里有一乘象国名滇越,西域的邛竹杖和蜀布可能是经滇越转运身毒的。但要到滇国去确实走不通,到身毒就更无希望。张骞听使者汇报后觉得从西南夷到身毒,再到西域的路当时不可能打通,只好率众返回长安。张骞通西南夷没有结果,回长安后被任卫尉(九卿之一,掌管宫廷警卫)。 元狩二年(前121),汉武帝一方面派将军霍去病两次出击匈奴,打通河西走廊,取得重大胜利;一方面派飞将军李广同张骞出右北平(郡名,西汉时治所在平刚,即今辽宁凌源西南),分两路击匈奴。李广率四千骑按预定计划挺进,与匈奴右贤王所率四万骑遭遇,经过激战,李广被围,张骞率骑万名按计划迟到两天,虽击退匈奴,却贻误战机,使李广几乎全军覆没。按军法率军失期当处死。张骞交钱赎死,被降为庶民。 匈奴受汉王朝多次打击退出河西走廊,军事力量大大削弱。但玉门关以西的西域各国还未归附汉朝,匈奴对汉的威胁尚未根本消除,汉武帝仍想西连大夏夹击匈奴的事,多次召见张骞询问大夏等国有关情况。张骞说自己在出使西域被匈奴拘留时,曾闻知乌孙与匈奴关系不好,建议朝廷以优惠的财物收买乌孙,让其回到祁连山与敦煌之间的故地,汉朝选公主嫁乌孙王,与之结为昆弟,以“断匈奴右臂”,这样“既连乌孙,自其西大夏之属,皆可招来而为外臣”。这正符合汉武帝的心意,封张骞为中郎将,二次出使西域。朝廷为他配备许多持节副使,拨随从三百人,每人两匹马,携牛羊上万头,带着丰厚的财帛礼物去乌孙国。朝廷嘱咐张骞,如果道路方便,按实际情况可让副使各自独当一面,到乌孙以外的其他国家去联系。 元狩四年(前119),张骞率使团从长安向西域进发。使团到达乌孙国都赤谷城(今伊什别克附近),张骞拜见乌孙国王,赠予丝绸和黄金。当时乌孙内部分裂,国王昆莫年老,长期屈从于匈奴。他的大臣都惧怕匈奴,不愿迁徙,国王也不能作主,不敢应允。张骞在乌孙驻留期间,分别派遣副使出使大月氏、大宛、康居、大夏、安息、于阗等国和附近一些国家,与中亚细亚、非洲东北一些国家广泛接触。元鼎二年(前115),张骞先行回国,乌孙王派遣使者和翻译数十人,礼赠良马数十匹答谢汉廷,护送张骞直抵长安。张骞历时4年,第二次完成出使西域的使命。汉武帝为表彰张骞的功绩,封他为大行令(位列九卿,负责边地民族及对外事务)。张骞由于长期奔波,积劳成疾,元鼎三年(前114)病卒。 张骞回长安不久,他派出的副使完成使命,都领着所到之国的使者先后回到长安。从此,汉与这些西方国家正式开始交通来往。此后,汉武帝连年派遣使者到安息(波斯)、身毒(印度)、奄蔡(在醎海与里海间)、条支(安息属国,在波斯湾西北岸,底格里斯和幼发拉底二河会合处),黎轩(又叫犁靬,即大秦,这是指当时附属于大秦的埃及亚历山大城)诸国去,中国的丝、丝织品、钢铁、炼钢术、凿井、井渠法等传播到遥远的西方,对西方经济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西域各国也派使者,带着本国的珍奇物品来长安交易。从西方传来的家畜有汗血马;植物有苜蓿、葡萄、石榴、胡豆、胡瓜、胡桃等。这些物产的传入给中国增加新物种。同时传入乐器、乐曲。张骞带回的“摩诃兜勒”一曲(胡曲的一种),乐府因胡曲更造新声28解,朝廷用作武乐。后由此路传来印度的佛教与艺术、罗马的绘画等。这些西方文化,特别是佛教哲学,大大影响东方人的精神生活。 张骞开辟的道路史称“丝绸之路”。张骞是“丝绸之路”的开拓者,也是古代“走向世界第一人”。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