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唐洪澄(1908~1960) 原名贺生春,化名唐洪澄等。清光绪三十四年六月十四日(1908.7.12)出生于大马家山一个贫寒农家。自幼跟父亲砍柴放羊,饱尝艰辛,形成了倔强的性格。1920年靠借贷开始就读于花岩寺小学,刻苦勤奋,成绩一直名列前茅。1927年初,考入绥德省立第四师范,在校接受马列主义,投身学生运动,下乡宣传革命,组建农民协会。未几,风云突变,国民党右派制造白色恐怖,四师被军阀井岳秀封闭,洪澄被迫归里。同年7月,不顾环境险恶,经韩尚周介绍,毅然加入共产党。8月,学校开学,洪澄复入。1928年春,四师学潮再起,学校停办,就此辍学。其以教书、种田作掩护,从事党的地下工作,任党支部书记,奔波于清涧、绥德一带,发动农民运动,开展武装游击战争。是年,全境大旱,秋田颗粒无收,粮税照征。经洪澄等秘密串联,翌春在“不纳粮,不交税,反对成立民团”的口号鼓舞下,上万农民参加了抗粮斗争,反动军警紧闭城门,接着进行疯狂镇压。洪澄被通缉而隐伏后,其堂兄被抓走,经组织营救,倾家荡产,重金回赎,方免于难。1931年,清涧党组织同陕北特委失联,洪澄领导的支部主动与绥德南区区委接上头,保存了革命力量。在其影响下,李合邦、刘英勇和张方海等一批青年参加了革命,后来成为党的高级干部。1933年春,和白如冰、王聚德等搞到原吉鸿昌部士兵所持而后流入清涧的3支驳壳枪,为建立革命武装作了必要的准备。是秋,同崔田民、李景林等再次发动清涧东区农民开展抗粮抗税抗租抗债运动,包围县城,迫使县政府答应了抗粮群众提出的条件。7月下旬,以清涧代表身分,出席陕北特委在葭县召开的特委扩大会议。会后,坚决贯彻会议作出的进一步开展武装斗争等重大决策,组织革命互济会、红军之友和赤卫军,参与创建和领导绥清地区第一支党的武装——红2支队;1934年初,在解家沟公开进行武装斗争,威镇陕北。2月,北区区委成立,任书记。4月,在中共清涧县首次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组织部长,实际负责全县工作(据说当时上级规定知识分子不能任书记,由工农干部任书记)。同年秋,在唐洪澄等集体领导下,各级苏维埃政权纷纷建立,开展土地分配运动,群众革命热情高涨,红色歌曲响遍山野,绥清苏区同葭县、吴堡和安定等根据地连成一片,成为陕北创建较早、基础较好的根据地之一。(中央红军东征途经本县时,彭德怀将军称赞“清涧不亚于江西的兴国”。)12月,调任安定县委书记。1935年2月,任秀延县委组织部长,负责实际领导工作。6月,奉任关中特委代理书记,旋任组织部长。翌年4月,回中央所在地瓦窑堡作扩红工作,6月赴保安中央党校学习。1937年春,任陕北省委党校校长。4月,被派往抗日前哨神府苏区,担任特委组织部长、代理书记,圆满完成任务,成为毛泽东主席所要求的“得力的干部”。11月,任清涧县委书记。1938年2月后,历任陕甘宁边区党委干部科长,边区抗敌后援会主任,边区中央局组织部副部长。1942~1947年冬,任边区政府委员、民政厅副厅长,主管干部工作。1946年4月13日,在陕甘宁边区第三届参议会上,作《关于干部问题的报告》。在主管干部时,工作出色,受到中央领导和中组部赞誉,被选为中共七大代表。1947~1948年,在安塞、子洲等地作农村土改工作,任工作团团长。新中国成立后,奉命赴新区工作,先后担任晋南新绛地委副书记,甘肃定西和天水地委书记、甘肃省委委员。1955年2月任陕西省委副书记,次年任省委书记处书记。曾当选为党的八大代表和全国二届人大代表。1958年前后,四下礼泉烽火大队蹲点,体察民情,指导工作,帮助队里实事求是地落实粮食增产计划,为培养全国劳模王保京倾注了心血,受到好评。 洪澄身处要位,艰苦朴素,数十年如一日。早在苏区工作时,日栖山洞,星夜操劳,饮食起居,久无常规,患有严重胃病和肝炎。建国后抱病工作,一如既往;每次下乡,多吃住在农民家里。因长期积劳成疾,病情日重,1959年在周恩来总理关怀下,进京就医,但肝硬化已到晚期。临终时留给子女的惟一遗训是,要听党的话,永远跟党走,其身后之事一切从简,服从组织安排,不提任何要求。1960年3月11日,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党的杰出干部唐洪澄在京长逝。北京、西安集会追悼,骨灰安放于八宝山革命公墓。为纪念其革命业绩,中央人民政府于同年7月30日定其为革命烈士。他的一生是短暂的,但却是战斗的一生、光荣的一生,正如中共陕西省委挽云:“献身人民事业鞠躬尽瘁功绩永垂不朽,对党无限忠贞终生不渝品德堪为楷模。”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