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刘霞举(1885~1976) 刘凤翔,字霞举,以字行。清光绪十一年六月生于本县城关。自幼聪颖,好学不倦。21岁为府学生员(秀才),初露头角,名重当时。由县儒学送入高等学堂学习,宣统二年毕业,以优等成绩奏奖拔贡生。民国2年(1913),陕西省招收公费留洋学生,霞举应试被录取,分配留学日本,选读东京浅草工业学校电器机械科,8年冬毕业,继在东京发电厂及机器厂实习。9年秋,学成归国。应聘为北京电器工业学校教员兼《电汽杂志》编辑主任,次年,辞聘回家。13年任县劝业所所长,后应聘赴汉中,历任汉中联立中学教员、校长及省立第五中学教务主任等职。29年回县,就任西乡简易师范校长,后简师改为初中,他继任校长。33年曾一度兼任西乡县临时参议会议长,成立参议会时,霞举无意于政治活动,放弃竞选而专任校长职。37年夏,任省立西乡师范学校校长至西乡解放。 霞举涉猎甚广,博学多闻,除数理化外,国学根底厚实,文章风格清俊,典雅明快,近世县中诸多重要文献,多出自他的手笔,诗词歌赋,不落俗套,他天性淡泊,不喜自炫,手稿留者无几。他对医学、堪舆学亦颇有见地,中年后,崇佛学,通内典,深悟佛理,以“清心制欲为本,济世救人为归”,不杀生,不戕命,惜及蝼蚁,慈爱为怀,深得佛家哲理之奥。 解放前白色恐怖笼罩,革命志士辄遭迫害,霞举相机营救,不遗余力。如民国22年10月,共产党人陈浅沦发动的起义失败,革命青年刘传璧等4人被捕在押,霞举以师生之谊,冒险涉嫌向监所为刘等每天送饭,并积极设法营救。32年,刘继哲一案革命青年11人被反动政府捕押入狱,鄂陕甘警备司令祝绍周派肃反专员王文楼来县查办,霞举乃邀约县中正义之士,奔走关说,并由他出资为王设晏,以企缓解,后除刘1人殉难外,其他10人得保全性命。霞举一生清贫自守,不屑阿附权势,但为拯救有为青年,不惜屈小节变通迁就,尤为难能。其他如怜孤寡、恤贫困、施医药、救急难的事更是多不胜举,深为时人所称道。 解放初,霞举任教西师。1956年,任副县长及政协第二、第三届副主席,时已年逾古稀,而对工作奉职惟谨,并能团结知识分子及各阶层人士。 “文革”期间,霞举虽耄耋残年,亦不免横遭迫害,被扣发工资,每月仅给15元生活费,老夫妇生活几濒绝境,直至1974年,始得初步纠正,恢复退休待遇。1976年6月25日,霞举病逝,享年91岁。西乡党政各界在察院街小学举行追悼会,后安葬于邑北象鼻山。1979年2月11日,中共西乡县委召开群众大会,宣布对霞举彻底平反,恢复其名誉。 霞举是西乡旧知识分子中最早接受新文化、钻研科学、追求文明的先驱者,也是本世纪地方文教事业的开拓者之一。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