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孙丘园(1906~1967) 名人俊,字丘园(秋湲),以字行,城关镇南关街人。生于清光绪三十二年。父母早逝,家道中落,赖祖母和叔父母抚育成人。民国17年(1928)夏,丘园考入上海艺术大学文学系,次年初转入华南大学,参加当时进步组织“反帝大同盟”。同年秋,转入上海中国公学,加入中国新兴文学研究会,并任上海总会公学分会负责人,“九·一八”事变后,丘园担任中国公学抗日救国会宣传部长。主编反帝刊物,并代表中国公学参加上海学生联合会,在沪杭沿线进行抗日宣传。21年1月28日,日本侵略军进攻上海,丘园离沪返陕,在西安参加知识分子进步组织“电流社”,继续作反帝抗日宣传。不久,他返回西乡,与董伯侃创办《朝阳报》,因言论无忌,锋芒触伤反动派,几次被国民党县党部传讯,经常生活于恐怖气氛之中。22年春,丘园去南郑,在省立第五中学及第二女师任教。 23年,丘园因中国公学前校长邵力子的帮助,再去上海,免费入学。此后,他致力于革命理论及新兴文学的研究,常为《读书杂志》、《世界知识》等进步刊物写稿。25年自中国公学毕业后,得到本县留学津贴及胞兄的资助,东渡日本,考入明治大学新闻高等研究科读研究生。留学期间,任“全民通讯社”驻日记者、《学联半月刊》编辑,曾著文赞颂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在青年中颇有影响。26年毕业,适值芦沟桥事变发生,归国途中,500余名旅日归侨及留学生在轮船上召开临时大会,丘园被选为归国学生总代表。抵上海时,淞沪抗战开始,上海成立“留学生抗日救国会”,丘园被选为理事,负责组织民众、救济难民工作。不久,他随抗日宣传队到达南京,参加国民党中央政校特别训练班,结业后,先后在军委会政治部第二厅秘书室、民众动员视察指导第十三团从事动员和宣传工作。旋又赴西安,任《阵中日报》总编辑,兼编《战时妇女》,为报刊写了大量诗文,深受读者喜爱。 29年4月,丘园因积劳成疾,辞职回家疗养,而迫于生计,不得不带病教书,先后任西师教员、女小校长、西中教务主任等职。旋因病势加重,卧床不起,病榻上,他思考开办职业教育,培养职业人才,发展地方经济。病少瘥,即四处奔走,阐明主张,得到有识之士和有关方面的支持和赞助,终于33年夏创办私立正本工业职业学校,自任董事长兼校长。为使课堂教学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开办纺织染工厂,次年产品供应市场,受到群众好评,显示出职业教育的活力。 丘园对地方应兴应革的重大事件,敢于不畏权势,仗义执言,因此,使他不自觉地介入于政治,33~36年,先后被选为县临时参议会议员及省参议员。36年冬,国民党政府在全国各县进行“国大”代表的选举,丘园参加竞选,但国民党中央在选前即圈定朱问民为西乡国大代表,丘园得票最多反居候补,这场选举丑剧充分暴露出国民党“民主”的虚伪性,也使丘园有所省悟。此后,他便专心研究学问和教书,先后任陕西省商业专科学校、师范专科学校副教授和西乡乐育中学教员,尽管他以舌耕为业,却不避风险,积极设法营救进步人士李霞波、彭定一等人。38年3月,丘园作为西乡民意代表,在南郑参加“和平会议”,会上,他呼吁停止拉兵、征粮,遭到反动派的忌恨,险遭不测。 西乡解放后,丘园积极学习革命理论,自觉改造思想。1950年冬,入西北人民革命大学学习,结业后,参加土地改革运动。1952年,任城固一中教员,次年,因病回家休养。1956年,任县文化馆副馆长、县政协委员。 1957年,在“整风反右”运动中,丘园对一些不切实际的作法提出意见和建议,竟被错定为极右分子和历史反革命分子,撤销一切职务,判刑入狱。 1962年5月,丘园获释,但双目失明,生活极其艰难。 “文化大革命”中,又遭冲击,当他探路街头时,“红卫兵”、“红小兵”喊口号辱骂,在背上粘贴标语。一个失明老人,精神受到摧残,生活也不能自理,含恨自缢,时年61岁。 1979年,中共西乡县委根据中共中央平反冤假错案的政策,对丘园的问题进行了复查改正,恢复其政治名誉,补发了丧葬抚恤金和遗孀的生活补助费。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