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李白瑜(1907~1986) 李麟,字白瑜,后以字行,清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出生于城关察院街,官宦世家,家藏书画甚丰,白瑜幼年亦受熏陶,酷好艺术。民国17年赴沪入美术专科学校国画系,两年后又改学西洋画。当时美专由刘海粟任校长,潘天寿、张玉良等执教,在众多名师的指点下,他画艺大进,22年以西洋画系第三名的优异成绩毕业。 白瑜艺路甚宽,书法长于篆、隶及章草,国画善于大写意,其竹菊梅兰、山水人物皆着墨不多而意趣盎然。他的篆刻宗法秦汉,崇尚朴厚而厌恶纤巧,治印工稳秀逸,奏刀冲切,洒脱无匠气,一度创刻桃核印,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在我国印史上另辟蹊径,独树一帜,甚为识家所重。在上海时,曾为郭沫若、王陆一等名人治印,刘海粟、张善孖为其印谱题字,赞誉有加,名书法家于右任当时也很欣赏他的作品,称其为“金石家后起之秀”。 白瑜在美专学习时,还参加了上海“自由大同盟”及左翼美术家联盟等进步组织。民国23年,在西安加入“金石书画会”。是年,白瑜去临潼阿房宫遗址闲游,偶拾得古瓦一方,凭着他艺术的灵感,归后琢砚一方,并隶书刻铭其上:“阿房片瓦不值钱,抱残守阙三千年,白瑜得之作砚田。”砚为友人刘弱水(蜀人,后为川大教授)所见,转呈郭沫若,郭很感兴趣,题五言诗一首赠白瑜,诗曰:“完璞未雕时,玉人抱之泣,一旦化神奇,龙蛇破封蛰。纵令摧毁之,一字一珠粒,媚俗何为者,哲人安所习。”白瑜将郭之手迹珍藏数十年,解放后存西乡文化馆,此事被传为艺坛佳话。 同年夏,白瑜在武功农专任农业调查员,并参与《西北农业考察》一书的调查与插画。此后,他长期从事美术教育工作,先后在省立凤翔第二中学、省立西乡师范和省立南郑中学任教,舌耕达15年之久。 抗战初期,白瑜在西大街小学任校长,他绘制大型抗日宣传画多幅,配合来西乡的平津流亡剧团作了大量的抗日救亡工作。 白瑜性格诙谐不羁,常借诗文嬉笑怒骂,抨击时弊。民国36年,竞选国大代表时,他洞见其中的虚伪性,因作联嘲讽曰:“欲罢不能,聊尽人事耳;揭开再看,只有天知道。”弄得当政者十分尴尬。有一次,豪绅范鸣岐当众请白瑜画相,他只用三笔就勾勒出一个鹰鼻鹞眼的狰狞形象,举座惊服,范怒而拂袖。白瑜之任性无忌皆类此,有“狂士”之称。 建国初,白瑜居家赋闲,专心致力于书画,锲而不舍于金石,并将家藏文物数十件,捐赠县文化馆,其中不乏珍品,如鱼化石、玉如意、沉香珠等。“文革”中,他被强行下放到边远山区洋溪乡插队,依然乐观坦荡。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拨乱反正,白瑜于1979年恢复居民户口,移居西安其子处。此时尽管他身患偏枯之疾,却仍坚持书画篆刻,作品依然光采夺目。1981年,先后被中国美术家协会陕西分会和中国书法家协会陕西分会接纳为会员,并参加了人才荟萃的“终南印社”。1983年,又被省文史研究馆聘请为馆员。白瑜晚年欣逢盛世,心情舒畅,再次焕发出艺术的青春,常带病向登门求教的书画爱好者悉心指点,赤心热肠,诲人不倦。1986年元月病逝,终年79岁。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