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箴俗(1901~1924) 乳名平儿,户县李伯村南堡人。幼年丧母,随父在西安卖羊血糊口。九岁进西安易俗社学戏,为该社二期学员,工花旦,闻名于省内外。 当初,父亲引着箴俗去易俗社,他衣衫褴褛,面带饥色,未曾试声,就被回绝。凑巧,在他们父子走出大门时,碰上该社创始人之一的孙仁玉,其父说明来意后,孙视箴俗有旦角身材,试声后收下。 孙仁玉自编《女娃劝学》,让刘箴俗排练。箴俗天资聪颖,敏于领会角色,不久即粉墨登场,博得观众称赞。接着,他又排练《慈云庵》、《忠孝图》,上演后观众更是惊叹叫绝。称箴俗为“神童”。嗣后,箴俗上演了《蝴蝶杯》、《玉镜台》、《夺锦楼》等传统剧目,被誉为秦中后起第一标准花旦。民国十三年(1924),随鲁迅来西安讲学的孙伏园,看了箴俗的演出,大加赞扬。他在《长安道上》一文中说:“刘箴俗三个字在陕西人的脑筋中,已经与省长差不多大小了”,“你如果说刘箴俗不好,千万不要对陕西人说,因为陕西人无一不是刘党。” 民国十年(1921),刘箴俗随易俗社赴汉口演出,适逢京剧欧阳予倩的南通伶工学社也在汉口。欧阳予倩看了箴俗的演出非常赏识,亲自为他包头化妆,给予具体指导,使箴俗的艺术水平有了新的提高。一时汉口一片赞誉,说他有“过人之材,欧(欧阳予倩)梅(梅兰芳)之风”。戏剧界也出现了“北梅、南欧、西刘”的说法。欧阳予倩在《予倩论剧》中,对刘箴俗作了很高的评价说:“他身材窈窕而长,面貌并不很美,但一走起来,就觉得有无限动人之致……”,“他的表演极细腻,而轻重急徐之间,又最有分寸,真是刚健婀娜兼而有之”。 由于繁重的演出,贫苦的生活,刘箴俗十六岁就得了肺病。民国十三年(1924)炎夏,一天他抱病演出《美人换马》,被扶出二帘,走到前场,一句未唱就昏倒在台上。从此,卧病不起,是年十月去世。年仅23岁 公葬之日,送灵的人群佇立西安街头,长达数里。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