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凌屿(1923—1979) 代名铁军,户县大王镇东村人。1937年秋考入西安民立中学,由于家贫,中途辍学。1938年,他和同乡姚廷珍、姚凌昆一道,由西安市八路军办事处介绍,到延安抗大学习,年底加入中国共产党,时年仅15岁。 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他受组织派遣,先后在河北平山县青教会、华北联大文艺学院、晋察冀日报社、晋察冀一分区教育研究会交通队、晋察军区挺进剧团、晋察冀军区教导第二旅红星剧社等单位工作学习,在华北抗日前线整整战斗了七个年头。后随教导二旅回到陕甘宁边区,在旅宣传队工作。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他带领担架队随军作战。1949年随着解放大西北的部队西进。兰州解放后,他作为军代表接收改造国民党报社,并负责组建甘肃日报社。1958年8月,被调任甘肃省文化局副局长兼甘肃省电影制片厂厂长,拍摄了甘肃省历史上第一部影片《十年巨变》,曾因劳累过度,多次吐血。1962年,电影制片厂下马,他又回甘肃日报社任副总编辑。 在领导工作中,他积极努力,刻苦创作,曾领导编辑拍摄《红河激浪》、《英雄渠》、《黄河飞渡》等影片,并创作出版了散文《雄鹰之歌》、《珍贵的像牙佛像》,以及反映少数民族地区历史变迁的长篇散文《阿克赛散记》。 1964年,在康生一手制造的所谓“《红河激浪》反党电影事件”中,姚凌屿受到残酷的打击迫害;“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揪斗、抄家、关“牛棚”,直至监禁。而他从未向邪恶屈服,始终坚持“歌颂边区斗争历史没有错”的观点,但最后终被戴上“反党分子”的帽子,全家被迁出兰州到靖远矿区劳动。在矿区,他白天同工人一起干活,晚上仍继续进行写作。 粉碎“四人帮”后,《红河激浪》冤案得到昭雪,他被调回甘肃省文化局任党组副书记、副局长。为使电影制片厂工作尽快得到恢复,曾在病重住院期间,插着氧气召开会议,研究处理问题。不幸于1979年与世长辞。追悼会上,有幅挽联评价他说“文艺铁树风雨横摧红河激起千古冤;壮志未展宏文待续鼙鼓声里哭故人”。由此可以窥察他的为人与情操。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