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兆鹗(1891~1970) 字卓儒,别名赵民仁、林枫贞,户县东炉丹村人。1911年考入西安英数专修科。辛亥革命爆发,学校关闭,他回乡组织乡团,奔走革命。后经亲友资助考入北京高等师范学校,曾主办《秦钟》半月刊,揭露陕政黑幕。“五四”运动爆发,任北京学生联合会交际干事,以学生代表资格出席了环球中国学生会。 1921年,韩兆鹗由北京高等师范毕业,返陕从事教育工作。历任三原渭北中学、户县中学、省立一中、一师、女师教职员,及省立二师校长、省教育厅视学科长、代厅长等职,共计九年。任教中,曾与友人以每人十两银子集资,创办《共进》半月刊,在北京刊行,抨击时弊;并组织“共进社”,吸收爱国志士参加。1926年,北洋军阀吴佩孚部刘镇华围困西安,韩回户率领南乡民团数百人,支援西安解围。 韩兆鹗曾参加“红色五月”革命活动,具保进步人士,并为死难狱中的好友共产党员李子洲敛尸安葬。后由于右任委派担任过绥德和米脂县县长。其后在任南郑县长期间,奉命派保安团进剿红军,镇压当地的革命运动。当中国工农红军四方面军徐向前部进军陕南时,尚能审时度势,通过友人与红四方面军建立联系。 1934年9月,韩兆鹗任国民革命军十七路军第三十八军西安办事处处长,曾协助共产党人谢华、徐彬如等组织西北各界抗日救国会,并卖掉一座房产作为救国会费用。“西安事变”后,又与救国会友人资助《救亡》、《大团结》、《妇女》等刊物,宣传抗日救亡。在此期间,又被调担任长安县县长(含西安市),曾通过救国会关系,在县政府集合群众,邀请周恩来、秦邦宪等中共中央领导人讲话,对当时抗日救亡运动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939年3月,韩兆鹗因蒋介石亲信蒋鼎文等的威逼,被迫离开长安,到孙蔚如部一一七师任军需处长,随军与日本侵略者转战于山西省中条山一带。1940年“四·一六”战役中,部队伤亡惨重,撤退时韩曾冒险埋藏军饷约十万元,事后取出,受到军长孙蔚如的赞扬。 1941年10月,韩兆鹗任国民革命军第四集团军驻重庆办事处处长。此时,蒋介石阴谋消灭第四集团军,几乎全部停发了经费和装备,韩在重庆与国民党军事当局据理力争。此间,他结识了民主人士章伯钧,商议将第三党(今农工民主党前身)过渡到民主政团大同盟,并与八路军驻重庆办事处董必武来往,承担了为八路军供给材料的任务。1942年7月民主政团大同盟(以下简称“民盟”)召开第一次代表大会,他被选为中央委员兼第三党委员。他的行动曾受到反动当局七次恐吓警告,加之孙蔚如亦不谅解,遂辞其职。 1946年秋,他到南京任民盟驻南京办事处主任,过着一夕数惊的生活,不久去上海、香港等地从事民主运动。1948年9月,经中共地下党协助进入解放区,会见了毛泽东主席。 1949年3月,北平解放,韩兆鹗任北京市人民政府参事室主任,参加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任政务院人民检察委员会委员。1950年后,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人民政府副主席、副省长,同时先后兼任陕西省政协副主席,民盟西北总支部副主任委员,西北行政委员会委员等职。1970年病逝于西安。 1957年,韩兆鹗曾被错划为“右派”。1979年10月20日,中共陕西省委决定,撤销对其原处理决定,恢复名誉,将其骨灰安放在西安市革命公墓。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