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廷平(1916~1947) 化名康行,又名原芜、丁克,户县石井村人。9岁入正化小学读书,1935年考入西安民立中学。因品学兼优,思想进步,受到师生称赞。 1936年春,西安学生界召开追掉“一二·九”北平死难学生梅世均大会,并举行游行示威,他不怕军警威胁,参加了游行行列。同年秋,绥远战争爆发,全国抗日浪潮再起,西安大、中学校组织学生救国联合会,赵廷平积极参加,并在民立中学开展学联工作。12月,参与组织民立中学纪念“一二·九”学生爱国运动一周年,在反动当局的枪声中,他们冲出校门参加了大游行。后又组织学生参加了“西安事变”前夕的“临潼请愿”运动。“西安事变”期间,他参与创办文艺刊物《沙河》,拥护张、杨“八大主张”,宣传抗日救国,成为民立中学抗日救亡工作的领导人之一。 1937年4月7日,赵廷平被全校推选为出席在延安召开的西北青年救国联合会第一次大会的代表。返校后,于同年五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中共民立中学支部书记兼民先队队长和民先队宣传部长等职务。他秘密发展党的组织,领导同学反对国民党当局的法西斯教育,曾邀请当时在西安的共产党人胡乔木到民立中学作报告。 1936年,赵廷平入西安高级中学,担任中共西高支部书记。“七七”事变后,西安各界的救亡运动风起云涌,他是西安学生运动的骨干之一,曾赋诗自励说:“不怕苦,不怕难,要兴奋,莫悲观,征途的艰险,没有我们消闲的时间,切记我们是民族抗战的一环!”同年因日军轰炸西安,西安高中迁至陕西洋县。他担任洋县联中工委书记,洋县学委书记。其间因工作失密,被国民党当局发觉,准备将他逮捕,幸而事前得知,遂和同学翻山越岭,长途跋涉进入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回到中共陕西省委机关,化名康行。 1939年7月,他入中共陕西省委干部训练班学习,8月到延安中央党校学习。结业后,先后担任中共关中地委宣传部教育科长、中共关中地委宣传科长、新宁县委宣传部长等职,参加了边区“大生产”运动。他生活简朴,办公室是一间土窑,办公桌是用木板架起的,办公椅是用土坯垒起的。 1946年至1947年,赵廷平任中共户县工委书记,曾两度回户做地下工作。他化名刘大,以长工身份在南山坡一带从事革命活动,又一度住在九华山的庙里,帮助庙主磨面、挑水,秘密在皂峪河建立了党支部;并通过各种渠道,利用矛盾,营救了被捕的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 1947年冬,赵廷平回陕甘宁边区关中分区马栏,向中共陕西工委汇报工作时,正值胡宗南进犯边区,他们一行到达艾蒿、梁山一带的甘草坪时,与国民党军53旅遭遇,除当场牺牲数人外,大部分被俘。赵廷平身着新军装,口袋里装有《土地法大纲》,因而暴露了身份,遭到敌人残酷刑讯,威逼利诱,但他宁死不屈,保住了党的机密,保全了被捕同志。1947年11月26日深夜,被敌人活埋在旬邑县烽火台,时年31岁。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