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用“真情”赢得“梅花” “有戏”先得“有情”,用“情‘演戏是戏曲演员的高境界,只有用“情”演戏才能塑造鲜活饱满的艺术形象、打造不朽的艺术精品。而对于艺术家这“情”有无限的解读。 “情系秦腔”,这是李梅三十载戏曲人生所有的表达。为秦腔,她冰雪里历练;为秦腔,她耐心钻研;为秦腔,她抛却利益;为秦腔,她思存高远。 一位老学者曾送给李梅一句格言:“心智圆通操行方”,并解释说,要笃实勤学,思存高远,超越自己。只有这样,才能随意点染,出神入化,吴带曹衣,尽在法度之中。 教诲给有心的人才有意义,李梅决心学习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超越过去,创造精品。要做到这些就必须“沉下来”,耐得寂寞;就必须专心致志,勤奋好学,刻苦钻研;就必须淡泊名利,在热耕冷耘中浇灌出自己的花果。 有人劝李梅下海经商,她谢绝了;有人邀她加盟别的艺术门类,她婉言推辞了;经常有人以丰厚的酬金请她私下演出,她不予理睬。“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孟子语)。李梅为了争取更大的创造,潜心悟道,敬业苦学。 天赋在勤奋的磨砺下燃烧。从艺多年,无论“美丽的复仇女神”李慧娘,“中国女将军”杨七娘,蔡伦之妻苦荷,还是人到中年的富婆刘姐,她演一个成一个,红遍三秦。大量不同类型的人物通过李梅的演绎鲜活在艺术长廊,奠定了她在当今秦腔界无人企及的地位。 李梅将真情给了秦腔,秦腔也用“真情”回报李梅。1996年8月,李梅27岁。凭借眉户剧《留下真情》,她夺得了中国戏曲演员的最高荣誉“梅花奖”。而对梦寐以求的权威大奖,年轻的李梅并未被荣誉负累,披着灼灼耀人的光华,又勇敢地接受着“下一个”挑战。她的胸中,洋溢着创造的激情,她的幸福体验,永远来自超越自己的过程中。而大型眉户现代戏《迟开的玫瑰》的成功,则展示出日臻成熟的李梅在艺术上又攀上了一个无限风光的高峰。尤其可贵的是,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李梅固守戏曲艺术的殿堂,保持心灵中对艺术炽爱的一方净土,拒绝各种名目繁多的高薪聘请,不走穴,不唱堂会,耐得寂寞,甘守清贫,用自己崇高的人格力量支撑艺术的大厦,使自我形象像同她塑造的角色一样美丽动人。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在戏曲艺术的低谷中,怀着理想,奋斗拼搏的李梅,不正是一枝报春的红梅吗? 秦腔梅韵气自华 在这个浮躁的世界,传统的魅力总容易让人淡忘,秦腔也不例外。曾经风光无限的易俗社,门可罗雀;曾经大红大紫的名角,也不得不为生存而唱。人们忘记秦腔带来的心灵震撼,人们不相信那咿咿呀呀的声音会比周杰伦的演唱会更好听。于是有人说,秦腔注定要落寞。然而李梅却用自己的方式给了秦腔生存的理由,给了秦腔舒展魅力的方式。 李梅演戏,讲究与节奏的轻重舒缓,节奏伴随着人物的性格变化来丰富情理的交融。她在大型秦腔历史剧《杨七娘》中扮演的杨七娘,就是节奏深入的具体表拟。秦腔音乐的大气凝重,顿挫悠扬的元素组合,引发了巾帼英雄杨七娘的凛然态、爱国志、母子情。 李梅演戏,讲究与层次的连环递进,她在眉户现代戏《留下真情》中扮演的刘姐,就是铺排层次延展的典范。她在戏中用情真意切将层次是一段一段深入,一步步地推动人物前行,达到意念相通。 李梅演戏,讲究于整体前后一致,人物发展的一贯性和合理性。她在现代眉户戏《大树西迁》中扮演的孟冰茜,就是思想和行动一统的聚拢。她是这个人物成功与否的关键环节,没有她的前后一贯合理的表达无法构成这一人物的血肉丰满。 为了使陕西戏曲唱腔紧跟时代的步伐,给人以新潮趋时的美感,她付出了艰辛和努力,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除长期学习声乐,钻研科学的发声方法,她还广泛涉猎其他地方剧种,从姊妹艺术中汲取营养。从黄梅戏中她学到了抒情、松弛;从豫剧中她学到了通俗,豪迈;从京剧中她学到了优雅,真假嗓共鸣……融会贯通的学习,使她突破了自己嗓音的局限,达到高音清亮、甜美,中音丰满、委婉,低音厚实而大气。秦腔、眉户、碗碗腔都驾驭得得心应手;古典戏、现代戏唱来都是游刃有余。用不同的方法,不同的音域去表达特定人物的特定情境,已成为李梅的突出特征。老戏迷们说:“李梅的戏耐看,有韵味。”于是,“梅韵”成为李梅声腔的专有词。 墨子曰“名不徒生而誉不自长”。李梅虽未曾拜师于某一名家门下,但她善纳百川之水,博采众家之长,终得“实至名归”。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