吕大防 (1027~1095)字微中,京兆蓝田人。北宋皇祐元年考中进士、出任冯诩主簿,迁永寿县令。永寿城内无井,食用水须到城外山涧去汲。大防赴任后,四处勘查,找到两眼泉源,参阅《考工记》亲自主持设计施工渠成,百姓受益,称“吕公泉”。以后他又任青城(四川灌县)知县,针对封建官僚出佃政府拨赐的祭田,以大斗进小斗出盘剥佃农,佃农苦不堪言的弊端。他统一收租标准量具,减轻了对农民的剥削。下令祭佃收租一律归地方官府,祭祀所用再由官府拨给,避免了不法官吏从中侵吞。青城是防御外族侵入的前哨。大防加强防务,组织巡逻。并禁止人们进入边境山区打柴。“以严障蔽”。韩绛高度赞扬他的守边措施,称其有“王佐之才”,并极力保荐,不久被提升为负责财政的盐铁判官。 嘉祐八年(1063)宋仁宗死,英宗即位。命吕大防为太常博士、监察御史。他接连上书揭露时弊,陈述改革,认为朝纲不振的原因有五:一、大权不在皇帝手中。二、老朽之臣不能退位。三、对外用兵不择将帅。四、直谏之士日益减少。五、功过不分赏罚不明。接着又提出“八事”,即“主威不立,臣权太盛,邪议干政,私恩害公,辽夏连谋,盗贼恣行,群情失职,刑罚失平”。但是他的进谏并未引起英宗重视。英宗登基后,打算把生父濮王追谥为先皇,大防认为英宗既承统于仁宗为父,于是连上十多道奏章进行劝阻,遭英宗不快,贬为休宁(今安徽境)知县。1067年神宗即位,大防先后任淄州(山东)、泗州(江苏)知州、河北转运副使。韩绛任陕西宣抚使时请他当宣抚判官。熙宁四年(1071)兼任延州知州。延州是防西夏入侵重镇,大防亲自考察,加强设防,增加实力。当时又逢宋军兵变,韩绛被撤职,大防受牵连,改知临江军(江西),不久又改任华州、秦州知州。 元丰初,大防改知永兴军,对熙宁以来的王安石变法持怀疑态度。他上书言“三说九宜”,主张发展农业,养抚百姓,治理边防,整顿军队,改良政治,采纳各种有益建议,使宋朝中兴。元丰四年(1081),北宋乘西夏内乱,发兵数十万,分五路进攻,战役旷日持久,大防辖永兴军,日夜策划,精心调度,既保证粮秣辎重的供给,又不妨碍农事生产,战后因功被推升为直学士,元丰末年改任都知府。 哲宗即位,仁宣太后垂帘听政,大防被召为翰林学士,开封知府,元祐元年(1086)提为尚书右丞,参与司马光废除元祐新法的“元祐更化”。司马光要将从西夏手中收复的兰州、米脂等城送还西夏,大防极力反对,认为司马光“虑之不熟”。并建议哲宗选良将驻该地,加强新收边地的防御力量,此后他屡经升迁官至尚书左仆射门下侍郎。后与范纯仁、 刘挚等人共掌朝政。其时“元祐党”分化为许多派系,争权夺利,唯吕大防铮铮正气为官处事,“厚朴纯直不植党朋”。 绍圣元年(1094)哲宗亲政。重新启用变法派,大防被罢左相,改知永兴军。因此遭到变法派相继弹劾,一再被贬。四年(1097)被贬至循州(今广东龙川县)。途中病死。 吕大防曾与其兄大忠、弟大钧大临共同研讨《周礼》之学,并倡行《乡约》。著有《朝吏斋文公年谱》等。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