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约前390~前338年,曾在栎阳开始变法) 为战国中期政治家,法家代表人物。出身卫国公族,原名卫鞅,少时学刑名之术,为魏相公孙座家臣(亦称公孙鞅),颇受器重,但未被任用。秦孝公下令求贤,他应召入秦,由景监推荐见孝公,向孝公提出了变法主张。当时,秦孝公都栎阳,接受了商鞅变法的建议。商鞅为其拟定了变法方案。在尚未公布之前,为了取得人民的信任,便在国都栎阳南门外立三丈之木,宣布:“有人能将此木徙置于北门者给予十金”。人多不信,未有人去移动。他又宣布:“如有能徙此木者给五十金”。此时,有一人出而徙之。于是当即给了五十金以示言而有信。接着就颁布了变法命令。商鞅依据李悝《法经》,结合秦国实际,制订出一整套变法方案。在经济上废井田,开阡陌,积极推行农战政策,在此基础上统一新的亩制和度量衡标准。在政治上合并所有聚邑为41县,推行“什五连坐法”,采取专制集权手段。在军事上,颁布鼓励杀敌的“首功制”、培殖新的军功地主势力。在思想上,实现封建的文化专制主义。公元前340年,他以功封于商(今陕西商县东南),号为商君。这些改革措施,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他协助秦孝公变法达十八年之久,使秦国得以富强。公元前338年孝公死,秦惠王立,公子虔等告商君谋反,遂车裂商鞅于咸阳,灭其家。他死后,其重要政见经后人整理成《商君书》 29篇。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