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彦修,字子经,祖籍山西榆次,生于临潼三田里(今阎良区北屯街道办李桥村),生卒不详,约生活于清道光初年至光绪中期,是阎良近代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 约1820年,彦修出生在一个书香门弟,他的父亲杨蔚春喜好博览群书,交游多知名士,且精于医术,乐善好施,这为彦修创造了一个良好的学习、成长环境。他幼时十分聪慧,年7岁,就能背诵《五经》,年未20岁有文名。入痒后,为了更好地接受教育,举家迁到西安青门,从学于周至的路闰生先生。路先生评价他的文章说:“书理透孰,文人至宝,有此昭昭,永不昏昏矣。” 彦修青年时就才华出众,道光十六年(1836年),汤金钊巡抚陕西时,得到彦修的文章,赞叹不已。及见,“勖以经世文学”。1846年,陕西巡抚林则徐聘其为课读师。当时适值大饥,林则徐询其赈济之法。彦修提出的要严禁私催田赋,不要定粮价,不要阻止贩粟,救荒宜早等主张,均被采纳,因而活人甚众。林则徐为杨家赠联曰:经德履善宜其家室,发祥流庆贻厥后人。 1851年,彦修乡试中举,议叙内阁中书,举家荣归故里。1861年李桥村发生了震惊全省的“杨升华、马将抗地丁加耗事件”,后被临潼知县缪树本镇压。当时株连甚多,赖彦修委曲劝救,才使大多数人保全下来。 1862年,陕西关中爆发了大规模的回民起义,彦修一家到富平避难。难平,他先后在河南的获嘉、武安、鹿邑、杞县、睢州、西华、滑县等县任知县,所到之处,多有德政。据《杨彦修墓志铭》云,其任获嘉县令,“下车后,劳农振士,相与以诚,不半年,舆情翕服,有官民一家意,后治他邑亦如之”。彦修善于断决疑案,他在断案中不随便从轻处分,他认为:如果任意从轻,对于漏网者,会助长他的行为;对受害者则会使他更加怨恨。 1873年、1875年彦修出任乡试同考官。他精于古诗文词,教人最善于启发,多有求教者。辞官归里后,仍读己不倦,为生徒讲学。其学生满人继昌在《行素斋杂记》中云:陕西杨子经彦修,作令河南,最喜论文,为一时宗匠。从游者众,昌亦忝在弟子之列。先生于咸丰辛亥(1851年)以第二人举于乡。令嗣炳,咸丰已禾(1859年)亦登贤书第二。先生孙懋源(1869年—1925年),又中光绪戊子(1888年)解元。家学渊源,足为艺林佳话。” 他晚年还集中精力,于1889年编修了《临潼县续志》二卷,成为我们研究临潼、阎良近代史的一部重要文献。他还著有《学达观斋制艺》,遗憾的是我们至今未发现先贤的这部遗著。 约1894年,彦修以七十五岁卒于家,葬于李桥村南杨氏先茔。其墓今已平,村中尚存其墓志,神道碑残石数块。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