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杨公愚(1916~1989) 原名明德,笔名斯曼尼,中共党员,雁塔区丈八沟乡双水磨村人。解放前历任中共陕西省委秘书、“八一剧团”副团长。解放后任易俗社党代表、社长、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西北文联副主席、陕西省剧协副主席、西安市政协常委、西安市顾问委员会委员。 杨公愚幼时在本村私熟读书,课余喜读《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典名著,尤喜看秦腔戏。1928年后因生活所迫经人介绍到西安师范学校当工友。1936年加入“民先队”,被中共组织选送到泾阳安吴青训班学习。1937年2月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由党组织分配到时驻云阳镇的中共陕西省委任秘书。工作之余,他编写了秦腔剧本《新教子》《抓汉奸》等宣传抗日和毛泽东《论持久战》效果甚好。不久,任“七月剧团”副团长。“七月剧团”与“关中警卫剧团”合并为“八一剧团”后,任“八一剧团”副团长,期间与赵伯平合编《新考试》《祁半仙》《特种学校》等秦腔剧本,他既当导演又当演员。在《韩宝英》中扮演马如龙,《三滴血》中饰晋信书,《教学》中饰聂先生,均受观众好评。 1943~1944年,杨公愚在延安参加整风运动,随后到中央党校学习。1946年任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委员,绥德分区文化协会副主席兼绥德分区文工团团长。在鲁艺学院的协助下,排演出大型歌剧《白毛女》和不少内容新颖的小戏曲,颇受群众欢迎。1947年春到绥德、米脂、佳县、吴堡、清涧一带普及秧歌、革新年画,把传统门神画秦琼、敬德更换为解放军战士或民兵。胡宗南进攻延安时,根据周恩来副主席指示剧团随军行动,既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又保障了剧团人员安全。 1949年5月西安解放,杨公愚作为陕西文艺界代表,7月赴北京参加第一届文代会,回西安后任易俗社党代表、社长。为了适应新形势,在做好大量思想工作的基础上,对剧团领导体制进行了改革。建立了导演制度,调聘了经验丰富的导演,破除了招收学员只招男生不招女生的惯例,象著名演员陈妙华、张泳华等就是这一时期招收的。 杨公愚在易俗社对于戏剧改革,倾注了大量心血。根据“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文艺方针,排演出《鱼腹山》《三打祝家庄》《廉颇蔺相如》《林冲歼仇记》《斩马稷》《三滴血》等一大批历史传统剧目。特别是《三滴血》,为了使这个戏更具有教育意义,特邀请原编剧范紫东先生及姜炳泰,谢迈千等名人多次修改剧本,杨公愚亲自参加导演改排,直到将其拍成电影艺术片。还排演出现代剧《大家喜欢》《保卫和平》《妇女代表》等,深受各界秦腔爱好者欢迎。 1952年,他率团赴北京参加全国首届戏剧会演,翌年4月,又率团赴朝鲜前线慰问志愿军战士;1954年2月率团去甘肃河西走廊慰问平叛部队,在此期间任西安市文化局副局长兼易俗社社长。 1966年“文化大革命”期间,杨公愚蒙冤受辱,被列为所谓“彭(德怀)、高(岗)、习(仲勋)反党集团”成员,遭批斗、游街,下放到丈八沟公社丈八沟南村参加劳动,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得以平反,任西安市文联副主席。虽已年过花甲,仍为恢复“易俗社”、“尚友社”,振兴秦腔,尽快繁荣群众戏剧文化不懈努力。于1989年1月12日病逝。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