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何炳文(1917~1967) 雁塔区曲江乡裴家埪村人。其父患病,兄早年从军,任杨虎城部机要报务员。何炳文幼年辍学在家务农,因与继母发生口角,一气之下赴大荔县参加冯钦哉部汽车训练班学开汽车。“西安事变”后,杨虎城将军委派军法处长张依中赴大荔县向冯通报“西安事变”情况,冯指示大荔警备司令将张枪杀。何炳文因其兄在杨虎城部怕受牵连遂驾车投奔杨虎城。是时,周恩来尚在西安,杨虎城决定由何为周恩来开专车。从此,何炳文就踏上革命道路,频繁来往于延安与西安(八路军办事处)之间。 1937年4月,中共中央决定,由周恩来率代表团赴南京与国民党谈判红军改编问题。5月25日,代表团一行25人,分乘两辆卡车从延安出发。周乘坐何炳文的汽车,行至甘泉县崂山,遭土匪伏击,何炳文被匪击伤。左腿截肢后,被林伯渠送往延安,在陕甘宁边区汽车训练班担任汽车司机教练员。在此期间,周恩来抽暇常去看望何炳文,并对其婚事十分关心。在周的关怀下,何炳文与参加过长征的四川女子蒲文卿结为伴侣。1947年胡宗南进犯延安,部队转战陕北,何炳文亦随军转移,有时情况紧急,蒲文卿就背着何奔走。在吴堡县东渡黄河前,周恩来亲自叮咛部队要照顾好何炳文夫妇。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安排下,何被调到交通部任行政处长之职。“文化大革命”中,林彪、江青反革命集团企图以何为突破口,诬陷周恩来。但何炳文坚持真理,坚持原剡,坚贞不屈,在极端困境中服毒而死,以示对邪恶的反抗。 傅贤丞(1897~1978) 曾用名德义、嘉斌,雁塔区曲江乡北池头村人,祖籍长安县大兆乡。清嘉庆年间,其祖父傅忠玉迫于生计,携妻带小迁居西安南郊。其父傅志伸,在南关开“善济堂”中药铺,经营药剂,拜师学医,久之竟成一方名医。研制的“千里追风丸”颇负盛名,患者赠送牌匾三十多方,其中有民国时期陕西省主席熊斌、38军军长赵寿山、教育厅厅长王捷三等人的亲笔题词。傅贤丞17岁开始学医,由于身材矮小,又有眼疾,因而受人歧视。热讽冷嘲,不仅没有动摇他的意志,而且变成鞭策自己的动力。经过刻苦学习,不仅对《神农本草经》《王叔和八十一难经》等药书熟背无误,而且还精读了《万病回春》《寿世保元》《伤寒论》以及《内经》《金匮》等医家经典。与此同时,他经常侍奉父亲于医案,刻苦钻研,通过抄记处方,揣摸脉象,把自已对病症感受和诊断意见,与父亲的诊断对应、研讨,不断丰富自己的实践经验,长于妇、儿两科。 旧时,西安郊区农村道路泥泞、交通不便,傅贤丞行医“以驴代步”。每到一处,还没进村,村人闻驴叫都知道“傅先生来了”,遂奔走相告。有人在途中挡驴求医他就蹲在路旁诊断,在膝盖上开处方。 傅贤丞医德高尚,出门应诊,不计报酬,任凭患者“自封”,乡党看病从不收费,随请随到,即便是半夜三更,也从不误诊。 农村公社化后,傅贤丞在孟村、春临、曲江池等几个医疗站应诊,多次被区、社卫生系统评为标兵、先进工作者或积极分子。60年代“阶级斗争”扩大化,在“四清”运动中被补订为“富农分子”,由村上监督改造,但仍以“济世扶危,救死扶伤”为宗旨,患者求医,他仍一如既往,一一诊治,把毕生精力奉献给济世医民。 1969年,彬县一妇女患精神分裂症,在西安市精神病医院就诊,住北池头村,久治不愈,且处于昏迷状态,医院让其另求名医。患者手头无钱,听人说傅先生医术高明,遂请先生诊断,只服一剂药,就解除了昏迷,接着又服了几剂病情就大为好转,回家前激动得对傅贤丞说:“老先生又叫我重活了一世!”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