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刚刚出笼的黄馍馍;小:箩黄米面。(资料图片)
年的脚步正越走越远,年的气氛也越来越淡。您家年前忙忙乱乱准备的年茶饭还剩了多少?您有尝到黄米馍馍的味道吗?
泡碾箩炒工序繁 红枣南瓜豇豆馅
黄米馍馍由软、硬两种黄米面制作而成,其工序极为复杂。单是黄米面的加工,便要分为泡、碾、箩、炒四个步骤。
泡黄米时,要先将硬黄米与软黄米以对半的比例掺好。然后在老盆里盛好清水,加入黄米浸泡过一整夜,再捞到大筛子里滤干水分,最后倒在石碾上来碾压成米粉末。陕北俗话讲“粗箩馍馍细箩糕”,箩黄米馍馍面一定要用粗箩。这是因为细箩子箩底眼孔细密,所箩出的米面太细,故蒸出的黄米馍馍腻粘、不利口;而用粗箩所箩筛的米粉面则呈粗粒、疏朗状,蒸出的黄馍馍爽口、利索。
箩好的黄米馍馍面粉,还要在锅里干炒一次。炒时火不可过大,否则容易干糊;火小了又不易炒熟,浪费时间。在这里,烧火人必须靠经验掌控火候,炒者则要手持铁铲不断翻搅锅里的面粉。当黄米粉炒到临熟时,需要立即出锅。
待到所有的黄米粉炒好后,要将事先酿好的酵母兑上温水一齐加入面粉和拌。和拌的湿度以不沾手的面粉为佳,然后放在有温度的热炕上进行发酵。发酵的时候,面盆要盖上被褥等保暖用物。
黄米馍馍的馅一般用大红枣、南瓜和豇豆合做而成。三种材料搭配好后一起下锅,铁锅里的水量一定要掌控好,以淹没馅料为佳。水若少了,馅料便蒸煮不透,有干涩之嫌;水加多了,馅料则会全部呈稀糊状,包黄米馍馍的时候馅料容易流出。
馍馅在锅中烧过三四回大火后,便以文火来慢慢熬煮。待到火候差不多了,便要将锅底的柴禾抽去,以防馍馅熬煮得焦了(如果锅里出现了焦味,这锅馅料便宣告报废了)。柴禾虽然抽去了,但馅料还需靠馅料的自身温度蒸焖一夜。如此这般,待到第二天打开锅盖时,一股甘美、香甜的味道便可直冲鼻孔,沁入脾肺,散发到浑身的每神经和每一个细胞中。
全家老小蒸馍忙 祭拜神灵迎新年
等到米面发酵好,馍馅蒸煮好,就要开始蒸馍了。届时全家不论大小、男女和老少,“老王打狗,一齐上手”。
届时,烧火的甩开胳膊、蹬起腿,兴致十足地拉着风箱,该紧时来个急促的,该缓时慢悠悠地扇动起风箱,该停时又立即停住风匣的拉动;炕上坐着的大人们,有的挖抓起黄米面来套馍皮,有的在忙碌地包馅捏馍馍,有的还要忙着把蒸熟的黄米馍馍挖抓出锅来;上了年纪的老人,赶快以筷子夹起一个圆圆的、壮壮的、光光的、黄黄的黄米馍,虔诚地放在一个干净的碗里头,端起来摆在“一家之主”的灶王爷面前,之后又跑出门外给土神、天神、门神、白虎、青龙等神来敬献刚出锅的黄米馍馍。
黄米馍馍出锅时,满窑之内早已是暖气腾腾、热浪滚滚,处处散布着黄米馍馍的香气。此时全家老小,有的碗里搁着刚出锅的黄米馍馍,有的手抓着黄米馍馍,一起津津有味地吃开了。那米腥味、那枣甜气、那南瓜的香美劲、那豇豆的豆味气融合在一起,着实让人停不下嘴,真是“吃着碗里的还想着锅里的”。难怪过去老人们常说吃后三天倒上来的气,还有黄米馍馍的味道。
过去的陕北多种植糜谷,小麦产量极少。因此旧时人们过年时,都要淘泡糕米和馍米制作黄馍馍和糕,大户人家甚至要泡上三两斗的黄米。蒸馍的时间,大多选在半夜或天明之际,一般一锅馍馍蒸出后要先摆到秸拍拍上,过一会再端到屋外倒入一个大筐箩内,为的是冷却后入瓮。冷冻过的黄米馍,再经过蒸馏后又有一番独特的滋味在其中。
旧时陕北人家过年,蒸的黄米馍馍数量都很多,可以一直吃到二月初二“龙抬头”。整个正月顿顿有热过的黄米馍吃,再配以猪肉、白菜、粉条什么的烩汤,吃一口汤,再嚼一口黄米馍馍,现在回想起来还是无比美味。
而在陕北民俗中,大年初一的晚上,全家人都要吃不包馅的大个黄米馍馍,称“甜馍馍”,寓意新年里生活甜蜜;这晚吃黄米馍馍还有一个说法——“咬蝇子”,意为天气即将转暖,蚊蝇将要滋生,以此为“咬死”,有消灾免难(少生疾病)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