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妈的味道
母亲今年78岁了,三年前才放弃了自己打理数年的一亩多果园,不再从事农活。
说起“妈妈的味道”,我的印象中有两样家常饭百吃不厌:熬鱼汤、胡辣汤。虽都叫汤,实为主食,家常而美味。
我出生于陕西,两、三岁时回到安徽,并在那里生活了将近十年。我所在的县叫蒙城,就是相声演员牛群挂职的那个县。印象中当地主要农作物是红薯、棉花、芝麻、大豆、小麦,食材中最多的就是红薯。每当红薯成熟,大人们把挖出来的红薯绝大部分就地切片、晒干,收回家后磨面。窝窝头、贴饼子、熬红薯汤,几乎每一样食物都和红薯有关。平常会吃到一些黄豆面面条,麦面馍馍和面片只有在逢年过节或重体力劳动时才会吃到。
自小我就拒绝食用红薯,父母曾趁尝试在昏暗的煤油灯(当时没有电灯)下让我喝下煮过红薯的水,以逐步接受红薯,但始终没能成功。鱼汤、胡辣汤、面条于是成为我记忆中最美好的食物。
蒙城属于淮北,从纬度上来看和关中大致一样。那里一马平川,水资源非常丰富。那里的河、塘四季充盈,且长满了水草,鱼类较多。当生产队清河分鱼的时候,如果小户人家碰上了条大鱼,那是拿不回一条整鱼的。
不过,我最喜欢吃的是那种一寸见长的小鱼,熬汤吃。一旦我们下河捞鱼回来,就会有一顿非常鲜美的鱼汤吃。母亲做鱼汤和现在常见的鱼汤不同,是可以作为主食的。
那种小鱼不用刮鳞去鳃,直接用手挤出鱼肚里的杂碎,洗净后挂面糊,煎炸至金黄色备用。水开后,将煎好的鱼饼切成小块入锅,再加入粉条、豆腐、青菜、木耳,烧的糊糊的,这鱼汤就算大功告成了。然后滴几滴香油,放一些葱末、芫荽(香菜),鲜香扑鼻,口味醇厚。
这个饭的关键是挂糊,面糊要稀稠适宜,里面加入各种调料。下锅油煎的时候,就像我们煎菜盒一样,摊在铁锅里,两面煎熟。每次煎出的鱼饼较多,熬鱼汤远远用不了,就那样放着,饿时可以直接使用。
五一小长假,我买了些小鱼回家,再次享用了母亲做的美味鱼汤,幸福之情难于言表。没有鱼的时候,母亲会用茄子代替,味道依然纯正鲜美。
洗面筋
再说一下胡辣汤,娘做的胡辣汤和市面上吃到的胡辣汤完全是两个概念。先是用小麦面和面,再下来洗面筋,最终形成面水(澄清备用)和面筋。然后准备配菜,不外乎豆腐、粉条、黄花菜、木耳、鸡蛋、青菜之类,印象中没有加过肉、丸子之类的东西。
事先澄清的面水上面的清水倒入锅中烧开,把剩下的水淀粉搅拌一下倒入锅中,一边倒一边搅拌,一直到你认为合适的黏稠度即可。再把面筋和事先炒好的豆腐、黄花菜加入锅内,再加入粉条、木耳、海带丝、小青菜,鸡蛋打散淋入锅内,最后滴入香油、撒些葱花和些许胡椒粉即可。
这个胡辣汤制作耗时较长,洗面筋这一步是最难的。先把面粉加水和成稀一点的面团(一定要稀稀的),然后要用手用力的往一个方向搅5-10分钟,醒30分钟。接着,加水两只手在水里抓面,像洗衣服一样,一会清水就会变成面水了。如此反复直到面筋牢牢地抱成一团,水接近清水的样子。
洗好的面筋拉薄,一半入水一半提在手里,来回摆动。下面的就会被水煮熟掉落锅中。再把剩下的放入锅中用筷子搅拌。不用蒸、炒,下锅后状如云絮,口感极佳。
可以说,在我数十年的生活中,最是这个胡辣汤百吃不厌,难以忘怀。趁热吃味道鲜美,凉了吃更有风味。
还有一种饭至今喜欢——甜面片。手工擀面,切成两寸长,二指宽,一头大一头小。面熟后不加任何佐料,连汤带面边吃边喝,就点咸菜和大蒜。在夏天极热之时,这是最好的补充水和食盐的食物。面最好用隔年麦子新磨的面,筋道清香。
这些记忆至深的食物,没有辛辣刺激、激情澎湃,但温润平和、香气四溢,犹如母亲的爱,暖暖的似和煦阳光,淡淡的如一缕春风,充满浓浓的爱意,给我无穷的享受。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