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3-7-31 14:52:30
来源:三秦游资源中心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
宝鸡茶酥 解放前宝鸡有10多家茶酥店,其中碎唤、崇唤兄弟的茶酥最好。解放后,授艺传徒,经营不衰,一直为群众所喜爱。茶酥以猪板油合面,拌以调料,作成小饼,用菜油煮烙成金黄色,酥脆不腻,若夹油煎合包蛋,更加美味适口。群众称赞说:“宝鸡茶酥不寻常,上烤下烙油渗黄;进口即酥味道美,层层落花放异香”。 岐山臊子面 久负盛名。用优质小麦磨成精粉,擀成薄如纸、切成细如线的面条,汤味酸香辣,红油浮面,入口柔韧、清香,有“汤多——煎稀汪,面少——薄劲光,进嘴—酸辣香”的歌谣,可反映其特色。岐山臊子面始于何时,史志无载。据民间传说,明嘉靖三十年(1551)县城已有“照壁背后”面馆专卖臊子面。臊子面为农村婚丧嫁娶、过年逢节或平日待客主食之一。它的工艺独特,制作要经过选料、合面、擀切、烩底菜、切漂菜、氽臊子9道工序。其中合面时应先拌后搓,合硬调软,才能擀成好面条。臊子肉料以肋条肉为最佳,肥瘦相间。制作时先将肥肉放入油锅,出油后再放入瘦肉、姜末、大蒜、香料、盐、陈醋、辣椒面,文火至熟,味香不腻。臊子面的汤要调好,先在锅内放菜油少许,烧熟,再放盐、醋煮沸,放入臊子、底菜即成。 岐山面皮 又称“酿皮”、“凉皮”、“御京粉”,广见于西府各县城乡。岐山面皮以“白、薄、光、软、劲、香”闻名,现已成为城乡人民的经济小吃。相传清康熙年间,岐山城北八亩沟村民王同仁在清宫御膳房专做面皮,因用面粉制作,又是京城御膳,故称“御京粉”。王同仁年老还乡后,专事经营面皮小吃,传徒授艺(限本村之人)。同(治)光(绪)以后,面皮制作逐渐传播关中,成为宝鸡名吃。面皮制作,选料精良,工艺严谨,调味讲究。须选用优质小麦面粉,加水合成块团,经揉搓、洗涤、过罗、沉淀、取清、串片、擀皮、抹油、上蒸、风凉、码齐等12道工序方成。食用时,切成宽、细条状,调以盐水、陈醋、辣椒油即可。岐山面皮以“光善面皮”为上品。邢光善系岐山城北八亩沟人,自幼即操此业,数十年来经过不断总结,形成自己独有风味,成品质细色白,劲而不硬,绵而不粘。外地人纷纷慕名投师学艺,技艺广传西府。 岐山锅盔 它以干、酥、白、香著称西府各县,省内外食用者,莫不交口称赞,是人们出外易带的食品。其制作有配料、合面、挤压、造形、烙制等工序。配料时用5斤精粉加入适量酵面、盐和调料。合面用40℃温水醒面,醒后加入灰面(干面),其比例,夏季1∶4,冬季1∶3,春秋季1.5∶3.5。面合好须反复用木杠挤压,直至面团均匀。烙制时用文火,约需50分钟始成。 凤翔豆花 为西府驰名的经济小吃。其吃法特殊,是豆花泡锅盔,故称“凤翔豆花”。它的质量要求是:豆花要嫩,辣子要汪。味道咸辣清香,营养高,易消化。它用豆浆泡锅盔,再拌以豆花块,佐以精盐辣椒油。其制作与制豆浆、豆花同,但需注意三点:一是严格掌握泡豆时间;二是根据水质软硬掌握石膏与浆水份量;三是重视煮沸浓度,把握过滤时间。 凤翔腊驴肉 是凤翔特有的传统肉制品。相传为清朝咸丰、同治年间,县城东铁沟村屠户所创制。其制作工序复杂,时间季节要求严格,要经过夏、秋、冬三季。经晒、压、煮、腌而成的腊驴肉代皮酱紫,切开后,色泽鲜红,肉质丝细,酥劲味香,富有营养。 陇县马蹄酥 是陇县民间走亲访友时的名贵糕点。民国14年(1925),北京“正明斋”食品店为扩大营业,与陇县王建勋点心铺合作,先后开设了“宏心斋”、“福盛斋”、“芝兰斋”等点心铺。自此,马蹄酥制作更加别致。用料为精粉、猪板油、蜂蜜、白糖等,以清油烤烙,色泽褐黄,吃起来酥、香、甜,且能久存。1981年曾获宝鸡地区春季商品交易会特级糕点证书。 扶风鹿羔馍 是扶风县具有特色的风味食品,已有百年历史。形圆,中有小旋窝,全馍直径约10厘米,周厚约4厘米,重2市两。小旋窝内印有红色鹿羔,故名鹿羔馍。其以酥香可口,耐贮存为特点。古往今来,凡经扶风的商旅无不慕名购买鹿羔馍,以备旅途之用。也是本地人探亲访友的馈赠之物。鹿羔馍的原料为细麦面粉,制作咸味,可加盐、五香粉和油,甜味只加糖和油。制作比较精细,有合面、下料、揉面、成型、烙馍等工序。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