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5-21 21:55:59
来源:三秦游综合
进入论坛
查看评论() |
日常应对 旧时,晚辈见到长辈要跪拜叩头以请安,一般人则相互作揖问候。“五四”运动后至抗日战争期间,逐步废除跪拜礼,代之以鞠躬、握手问好(乡间人们问好的常用语是“吃了吧?”)的礼节。待客吃饭要让客人、长者先坐,坐必上席。在酒席上,主人或晚辈要向客人、长辈敬酒,并不断劝餐、看饭(添饭)、请吃(南山称为“请挑菜”,北部地区叫“请挟菜”,西部山区称“请拈菜”,平川叫“请叨菜”)、奉菜,给客人或长辈碗里挑肉,挑好吃的,劝人吃好。当亲友告辞时,一般要用“叨扰了”、“道谢”等词语表示谢意;主人则全家出动,送客门外,并说“怠慢”、“招待不周”、“下次再来耍”等话。亲友若逢灾遇难,或前往慰问,或资助财物。凡逢嫁娶、生辰、生子弥月以至建房、乔迁、开业、丧葬等事都要准备礼仪,前往祝贺或吊唁。礼品薄厚,视其亲疏远近和经济条件自定,民间有“千里路上送鹅毛,礼轻仁义重”的歇后语。 祝寿 生日祝寿的风气在城乡普遍盛行,不但富有人家要给自家的老人办生日祝寿,贫苦老人逢生辰其亲友也要登门庆祝,馈送生鸡或方肉、糕点。富家有寿幛、寿炮、寿桃、寿酒、寿面等礼品,及至先鸣放鞭炮,向寿星老人道一些健康长寿的祝词,早年还向老人跪拜叩头。主家都要设置酒筵,招待来客,但不主动邀请客人,当地有“做寿不接,过年不歇”的谚语。旧时富豪人家,有唱戏、唱围鼓子祝寿的。解放后,60年代初至“文化大革命”中祝寿风气已很淡薄,自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通人和、丰衣足食,此风日盛,其排场比前有过之而无不及。原来父母健在,儿媳不做寿待客,现在部分人不受此限,才给父母做了寿,又给自己张罗生辰庆典。贺礼也随生活提高而升级,由送简单的方肉、糕点,而进到贵重的礼品或现金。招待方式除丰盛酒筵,还有组织看戏看电影的文娱活动。 生子满月 出嫁姑娘生孩子前,娘家要给女儿送只红公鸡,叫“催生”。产后以男女为别,由女婿抱一只公鸡或母鸡去丈母家报喜。一看即知生的是男是女。多数娘家在姑娘产后三天,馈送婴儿衣帽鞋袜及产妇营养品,如蛋糖肉鸡之类,平川称“看汤”,山区称“洗三”。然后在第七天时再去看望一次,合称“三朝一七”。此间,邻居也前去看视。孩子满月之日,主家置酒待客,亲友多来庆贺,叫做“办满月”。
编辑:秦人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