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馄饨”(音hun?2,tun0或dun),含有“团圆美满”之意。是韩城人过年过节、男婚女嫁、老人祝寿、孩子满月等场合招待亲朋厚友和贵宾的待客饭。 韩城的馄饨与众不同,非常之小,只有成人指甲盖那么大(针尖馄饨,下文介绍)。大概一百斤面粉,能够包3-5万个这样的小馄饨。做工细致,有模有样,有棱有角,好吃好看。 馄饨的制作较为繁杂,一般是年前家人捏馄饨,或邀请邻居帮忙,抽出一天时间捏馄饨。一般需要:白萝卜做馅(洗净--切丝--滚水中除去暴味--捞出后挤干水分--剁碎成馅--调之以十三香、盐拌匀--待用);面粉(清水和面,稍软,用擀好后,切成2-3厘米正方小块)。捏时整齐摆放在篦子上,上笼屉蒸,大概30-40分钟即熟。然后从篦子上剥落,晾干后存放。 任何东西到了地方都有不同的风味,韩城的小吃也一样,韩城馄饨在韩城就有不同的叫法,分为好多种。 臊子馄饨,就是将事先捏好蒸熟的馄饨用开水泡软,再浇上精心调制的猪肉臊子汤。这种臊子馄饨与外地的馄饨比较,明显不同。 外地的馄饨面皮薄而较大,用竹签在面皮上抹点肉泥、对角卷起,然后将另外两端捏合,煮熟,带面汤,调上调料即可。韩城馄饨的面皮仅一寸见方,以白萝卜末作馅。制作时,在面皮上放上少许馅,由下向上折起三分之一,再向上折一次,然后以一手之中指为轴,用拇指和中指将两端捏合,一个挨一个放在筚子上,外圆中空,形如坐佛,捏完后上笼蒸熟,晾凉,装在瓦器中备用。 在韩城,捏馄饨讲究捏得越小越好,所谓“针尖馄饨”,即指其中之皎皎者,专为敬神,招待新女婿及贵宾而做。 臊子汤原汤为骨汤或鸡汤。辅料有荤有素,有山珍有海味,在色泽搭配上要五色俱全,在制作上要有丝有片,有丁有段,比如,荤者为猪肉臊子,(不用其他肉类)素者为各类蔬菜,山珍有木耳、蘑菇(或香菇),海味有鱿鱼、海参。五色者,红有蕃茄,黄有黄花,油炸腐丝,绿有菠菜、韭菜,白有葱白、白菜,黑有木耳、香菇等。制作时,葱白、海带要切成丝,木耳、菠菜,鱿鱼等要切成片,海参、口蘑要切成丁,黄花要切成段,生姜则要剁成沫,烩汤时,将上述原料依次放入骨汤,再加入虾米、食盐、面酱、胡椒粉、十全大料、味精、香油等,便成了色、形、味、香俱全的臊子汤。 食用时,需两只锅,一只锅焖(泡)事先蒸好的馄饨,另一只锅烩臊子汤。 最讲究的吃法,是吃“过桥馄饨”。这种吃法,是先将焖好的馄饨盛入称为“海碗”或“品碗”的敞口大瓷碗内,碗里放一只小铜漏勺,置于饭桌中央,用小瓷碗给每人盛上一碗臊子汤,由主人或伺者用漏勺舀入适量馄饨,放入汤中,再调上适量米醋,即可食用。“过桥馄饨”的特点是:馄饨要小,汤料要精(大路菜不可入汤),汤味要美,食具要雅,缺此一项,难以“过桥”。 吃臊子馄饨还要佐以小菜四碟(如酱笋、糖蒜、韭花、辣酱等)。四小菜置饭桌中央,还要放一个精致的小细瓷碗,盛米醋(不用醋壶)。吃饭前,先用一小盘将小菜、醋碗和盘端上,置于饭桌中央,绝不可用手一碟一碟往上端。上饭,也皆用盘子。 韩城川原地区,经济发达,盛产小麦、蔬菜,农户又家家养猪,西北山区特产山珍,发达的商业又为本地运回了各种各样的埠外物资,雄厚的物质基础,加上士商文化,使产生了极富地方特色的食文化,臊子馄饨便成为这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标志着韩城的食文化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每年正月初一韩城各家早饭必食馄饨,这是韩城与外地春节饮食的最大区别。另外,结婚、祝寿,上梁,喜庆也皆以食馄饨为敬事。一餐馄饨,主人的家道及文化素质便一览无余,这是吃其他食品所无法比拟的。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