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个佐证:“煎饼要香,全凭好汤。煎饼汤,要用清澈、透凉凉水,放进蒜泥、香醋、芝麻调和而成。另设有油炸辣子,随意食用。人们每逢三伏酷暑,炎热难忍之际,都要上街吃上几份煎饼,喝上几碗煎饼汤。食者不为充饥,只为清暑解热,几口冰凉可口的煎饼汤下肚,霎时浑身透凉、清爽,可谓上等的解热食品。煎饼如此入味诱人,所以,城内、城郊的所有煎饼摊点,不论春夏还是秋冬,也不论你做多做少,一天下来,总要卖个精光。当你到瓦窑堡作客时,主人总要把你请到煎饼摊点上,或从摊上买些煎饼回来,让你美餐一顿。凡是在外地工作的子长人一旦回到子长,首先把煎饼饱餐一顿,走时再尽量多带些,以便让家人也一同分享。”
火烧饭的小型器具,如三角形的带盖的鏊子。这种鏊子,作为烙饼的器具,一般用铁制成,平面圆形,中心稍凹。流传至今,在陕北多数县,形成为摊黄(一种用糜面煎制的饼子)的器具,而子长县因为荞麦适宜生长,而发展为制作小煎饼。他还说,陕北人购买此类器具,一般会买四个,意味着“走四方”,也是先前曾经有过游牧生活的痕迹
子长煎饼因文火摊煎而得名,为子长县风味小吃在陕、甘、宁、晋一带颇负盛名。瓦窑堡一带居民于明末清初印以煎饼为食。民国时期瓦窑堡为陕北重要的商品集散地,瓦窑堡煎饼以其饼薄、个小、味道独特备受本籍人士青睐,以至有“不吃煎饼不算到过瓦窑堡”的美谈。建国后不断更新工艺,调味品广采川、粤莱肴之长,使之成为适合大众风味的风味名吃。瓦窑堡煎饼采用荞麦粉加工拌成糊状,以手搓揉至面筋,兑水稀释,经沙网过滤后在铁鏊上摊煎而成。饼成椭圆状,碗口大小,薄如纸、白似银,有韧性,食用时,卷以猪头肉、红烧肉、酥肉、鸡肉或各类炒菜、热豆腐、豆腐干,配以醋蒜汤、麻椒油。熟芝麻、酥韧相辅,清香扑鼻,酸辣适度,具有生津解署功能。瓦窑堡煎饼除本地生产、销售外,西安、银川、兰州、太原等地亦有子长人设点经营,颇得食客赞誉。
上一页 [1] [2]
编辑:秦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