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灵岩寺,位于陕西省汉中市略阳县城南3.5公里处,地处嘉陵江东岸的玉文山腰,它既是一处自然与人文融为一体的历史文化遗迹,也是一个环境幽雅,风景秀丽的寺观山水园林,更是一座拥有130余通摩崖石刻的文物宝库,号称“陕南小碑林”。
隋唐时期,略阳灵岩寺曾是各种学术活动中心之一。历代许多著名的军事家、思想家和文人骚客,在这里留下了名篇绝句,镌石墨迹。如李白、杜甫、吴道子、苏轼、李可染、于右任等历史名人都曾在寺内观光遗诗存作,给古寺抹下了一笔浪漫传奇的色彩。相传,女皇武则天与她的老师泛舟嘉陵江同游灵岩寺,在后洞留下了鲜为人知的“支撑天地”四个大字。真可谓“药水出灵岩云深处有仙客自饮,名碑藏古寺月明时唯骚人独吟”。
寺内共有汉唐以来的摩崖石刻达130余通。既有方正古拙的汉代著名摩崖石刻,更有名显风姿的唐碑宋碣;既有文人墨客吟唱灵岩幽境的诗文,又有历史风云人物的酬唱之作;既有友朋携游灵岩的唱和之诗,还有探幽抉奥的艺术佳品。灵岩寺的石刻石碑,凝结着略阳历史上的件件艺术珍品,承载着略阳这方地灵人杰的段段旧事,从而吸引海内外游人前来观赏、游览。
嵌于灵岩寺前洞西侧岩壁上的东汉《郙阁颂》摩崖,是一方最有书法研究价值的汉隶瑰宝,它同陕西汉中的《石门颂》、甘肃成县的《西狭颂》并称为我国的“汉三颂”,是研究祖国文字、书法和东汉八分汉隶的重要实物资料。
《郙阁颂》摩崖镌刻于东汉建宁五年(公元172年),为纪念汉武都大守李翕重修郙阁栈道而书刻。它的书法自成一家,独具风格,为标准的汉隶八分。在优美多姿的汉隶中,早在魏、晋、南北朝时期,盛名就遍及海内外。近年来,日本、韩国书法界,多次远渡重洋,长途跋涉,前来目睹这块东汉摩崖刻石瑰宝,并进行多角度的研究。1999年10月14日,略阳县在江神庙民俗博物馆隆重举办了首届《郙阁颂》国际书法展暨学术研讨会,来自日本、韩国和国内书法名流参加了这次盛会。
《郙阁颂》刻石原在略阳以西三十里的嘉陵江西沿崖边。1977年11月,当地修公路时,凿迁至灵崖寺,粘接复原。《郙阁颂》不但是珍贵的历史文物,而且又是光彩夺目的艺术佳作,成为了人类共有的重要文化遗产之一。镌刻在前洞口崖壁上的《大唐开成题记》摩崖,是灵岩寺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唐代摩崖。高 50公分,宽40公分。镌刻于837年,它是灵岩寺建寺以来最早的见证碑。
在北展厅,陈列着一通南宋“哲宗皇帝御书”碑,是哲宗皇帝为一代文豪司马光亲笔御书的“忠清粹德之碑”。司马光是北宋的大文学家,曾编写了一部卷帧浩繁的《资治通鉴》而被神宗皇帝启用为宰相。元丰11年神宗去世,哲宗继位,第二年,司马光去世,年仅十三岁的哲宗皇帝在高太后的亲政下,给司马光亲笔御书此碑。
宋“仪制令”碑,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记载交通规则的石刻,镌刻于南宋淳熙辛丑年(1181年)。碑面中刻“仪制令”。正文记载了四项十二字:“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语言精炼,言简意赅。这是公元983年,朝廷令各县县令在交通道口上树立碑刻,让人各行其道。今天的交通规则就是从这四项发展而来的,做为礼仪之邦的中国,这即是古人的一种礼仪形式,也是今人研究古代交通规范礼仪行为的实物资料。
宋代《郙阁颂》摩崖石刻,刻于南宋理宗(赵昀)绍定三年(1230 年)。沔州(今略阳)太守田克仁幼时就很酷爱书法,曾临摹过《郙阁颂》,沔州太守后,得知《郙阁颂》就在沔州,喜之不尽。见原刻露处江边,受风雨浸蚀,剥落日甚,恐久而绝迹,便仿原刻形制大小,重刻于灵岩寺。明万历年间,刻石右上角剥落尤甚。知县申如埙补刻,并在落款处加上了“知县申如埙重刻”七个字。晚明以来,申如埙补刻而冒“重刻”的《郙阁颂》摩崖,因字迹清显,拓印流传,造成混乱,有的就妄断此石刻为申如埙重刻。
伫立在前洞口岩桑树下,细细品味“灵岩叙别记”摩崖,从字里行间,仿佛又看到了南宋将领在灵岩寺开怀畅饮、举杯饯行时的壮观情景。明代嘉靖年间汉中知府张良知游灵岩寺时,刻下了“游灵岩寺记碑”,是一篇游记。文中张良知对略阳得名提出新说。略阳县名是南宋平叛吴曦叛乱后得名的。据县志记载:以其为用武之区曰略,治在象山之南曰阳。这通碑上记载:时过午,即不见日,盖山高西障,此略阳之得名也。意为:略阳是一山城,群山环抱,山高沟深成为障碍,时已过午,只能略略看到一点点阳光,而名略阳。
跨进金刚殿大门,回首仰头,乾隆四十九年略阳知县高瑆所题的清代“岩穴仙境”摩崖就会映入眼帘。高瑆原籍云南,来略阳任知县期间,创办了略阳第一所官办学校——嘉陵书院,可谓为官一任,兴教一方。其书法用笔流畅,自成一家,显示出书者极其娴熟的书法底蕴。
南展厅陈列着一块武则天造字摩崖。唐代女皇武则天是一代造字奇才,一生造了十九字。武则天出生于四川广元,相传,小的时候,随她的老师在嘉陵江泛舟游览时,途经灵岩寺,看见后洞内的石柱,突发灵感,造下了“撑支天地”四个字。前洞的大佛脚下,还有一块乾隆乙巳年略阳知县高瑆书写的“福”字,格外显眼,让灵岩寺成为洞天福地,凡到灵岩寺游览的男男女女,都喜欢去摸“福”,给人们增添无尽的乐趣。(作者:杨秀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