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泥岭,也称泥功山,在略阳县西北白水江镇北,距县城65公里,历周秦汉唐宋至南宋德佑元年,至元十二年(1275)废长举县前,一直是兴州长举县领地。因“悬崖万仞,岭多云雨,行者屡逢泥淖”而得名。又因山势峻危,泥泞险阻,百步九折,跋涉艰难,文人墨客多有题咏而著名。
青泥岭雄踞秦陇蜀咽喉,陕甘川通道,一直是周秦汉唐至北宋嘉佑二年(1057)间的大官驿道。为陈仓道、故道和嘉陵道、陈平道(沮水道)、金牛道的分界。岭上曾设有驿站,名青泥驿,西北通河池驿(今徽县),东南接长举驿(今略阳白水江长丰)。据现存北宋碑石载:青泥驿曾置邮兵驿马156人骑,岁驿廪铺粮5千石,畜草一万围,另有执事役夫30人。如此规模,为中国交通邮政史上所仅见。
诗仙李白自碎叶至四川江油青莲乡,曾经此岭后,写下了“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绝唱。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五月,玄宗李隆基避安史之乱逃蜀,五月二十四到河池郡,就是从“青泥坂上到三蜀”,于七月二十八抵成都,后又经此岭返回长安当上太上皇。
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十二月一日,诗圣杜甫曾自同谷入蜀翻越青泥岭,有“泥功山”诗一首:“朝行青泥上,暮在青泥中。泥泞非一时,版筑劳人功。不畏道途永,乃将汩没同。白马为铁骊,小儿成老翁。哀猿透却坠,死鹿力所穷。寄语北来人,后来莫匆匆。”
中唐诗人元稹元和五年(810)贬江陵士曹参军,自长安东南入商山路,过丹凤,经武关驿后至青泥驿,有乐府长诗“青泥驿”一首,诗中回忆青泥岭:“昔行蜀关下,有驿名青泥,问名意惨怆,若坠牢与狴。”
宋.至和元年(1054),张方平赴益州任,至兴州,有《青泥岭》诗一首:“斗峻凌霄出混茫,东秦西蜀此分疆。萦纡继涧千灵曲,回合危峦万叠苍。烟外孤村通鸟径,云间盘道绕羊肠,朝家方面非轻寄,何事徘徊望故乡。”
宋.绍兴元年(1131)五月和十月,抗金英雄吴玠在大散关、和尚原两次击溃金兵进攻后,终恐距蜀地远,粮道不继,难以持久。于绍兴二年冬移营至青泥岭下二里的仙人关。四年(1134)二月与进犯的金兀术十万步骑血战数日,敌败退凤翔,不敢再妄动,蜀地得以保全。绍兴九年(1139)六月二十一日吴玠病逝于仙人关。后由吴璘、吴挺等仍在此坚守,挖扼蜀口。吴氏家族世袭兴州兵柄称雄四川近八十年,其抗金业绩必将永远彪炳于史册。吴玠死后,经青泥岭抬往河池安葬时,据史载,晴天,而岭上泥泞仍可“没踝”。
青泥岭山势峻危,岭上驿路泥泞险阻,百步九折,跋涉极为艰难。历代诗人经此岭,在其诗作中,都着重就岭上驿路的萦回和山势的峻危,来表现人行其上的艰难情状和畏惧心理,把行人艰难的步履,惶悚的神情,绘声绘色地刻画出来,困危之状如在眼前。
正因为青泥岭旧路高峻,泥泞险阻,北宋至和、嘉佑间利州路转运使已请开了河池驿(徽县)至兴州长举驿全长51里有半的白水路,减旧路33里,废青泥一驿。“一旦避险即安,宽民省费,斯利害断然易烧。”此后秦陇蜀间古道即废弃青泥岭险段,改走白水路。(作者 王自立)